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州真原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萬州真原堂位於萬州濱湖路1599號。原址在萬州區鞍子壩2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巴黎外方傳教會修建。占地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3平方米,天主教萬州教區主教座堂、萬州區天主教愛國會駐地。

教堂簡介

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1930年,法籍龍神父駐堂。1930年,重慶教區析置萬縣教區,王方濟任首任主教,主教府設在真原堂。1929年,教堂鐘樓被英國炮艦擊塌,法國領事館通過交涉,英國政府賠款重建。1938年2月遭日機轟炸後,教堂僅剩四壁,主教總堂暫遷王家坡大修院辦公。1947年修復後,仍為主教座堂。1949年10月,段蔭明就任第二任萬縣教區正權主教,先後委任張志漁、宋篤三等3人任本堂神父。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動停止,教堂改作他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1979年11月,段蔭明、張志漁、宋篤三、龔志德、劉濟舟等神職人員相繼回真原堂,修復、擴建教堂及其附屬房屋約1335.71平方米,恢復了宗教活動。

因真原堂地處三峽工程淹沒區,2000年開始籌劃遷建事宜。2003年選址在沙河辦事處申明村(濱湖路1599號),同年5月31日開工,至2007年6月29日竣工開堂,歷時3年2個月。

新建教堂為現代哥特式建築,投資735萬餘元,占地4667平方米,建築面積3575平方米,由教堂、信徒樓、神職樓和貴賓樓4棟建築物構成,4棟建築物既獨立又融為一體,設計獨特新穎,四周綠樹成蔭。堂區建有老人院和安息所。教堂設婚禮、壽禮、喪禮等對外服務項目;安息所可寄存骨灰。2010年,獲重慶市級「和諧教堂」稱號,重慶市民宗委領導曾多次來堂視察,也多次接待國內外來賓參觀訪問。

真原堂有信徒1200餘人,神父1人,修女2人。

歷任神父

李宜德 博方濟 馬爾底約神父(法 1756-1901)——龍神父(法 1901-1930)——宋篤三 張志漁 周覺民 鄭中柏(1930-1993)——董仁斌(1993-2015)

歷任堂管會負責人

董仁斌(1999-2015)

彌撒時間

主日:夏季8:00 冬季:第一台7.:00 第二台9:30 平日:早上7:00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