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原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原天主教堂為民國時期建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關鎮南大街中段西側巷內。該教堂坐西向東,為哥特式風格建築,整體為磚牆,混凝土梁、柱結構,牆體由磚砌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教堂堂面中部分布有3扇圓窗,在其對應的下方有一大兩小的西式券門。東西兩面牆上繪玻璃長窗。內部空間高曠,建築風格與手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堂堂面正上方「天主堂」三字為于右任先生所題。面寬三間,進深九間,總面寬20米,總進深42.76米。雙坡屋面,東、西兩端為尖塔頂,屋面瓦件為機瓦。

歷史沿革

此教堂1935年由意大利人甘蘭地設計並修建,未建完時意大利人撤走,後由中國人按照設計圖建造,1944年竣工。「文革」時期遭受火災,僅剩框架。1990年對教堂進行重新維修,2005年對教堂進行整體翻修,仍保留原有的平面布局和結構形制。

教堂為咸陽地區少見的近現代哥特式風格建築,是研究天主教在三原地區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實物。三原天主教堂2008年被陝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位,同時公布了保護範圍。其保護區為建築主體外延至圍牆。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