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倉慈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倉慈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為郡吏。建安中,太祖開募屯田於淮南,以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未,為長安令,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太和中,遷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大姓雄張,遂以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無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撫恤貧羸,甚得其理。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直。先是屬誠獄訟,縣不能決,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閱,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又常日西域雜胡欲來貢獻,而諸豪族多逆斷絕;既與貿遷,欺詐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勞之。欲詣洛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輒以府見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於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

譯文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氏。起初做郡中小吏。建安年間,太祖在淮南招募士卒屯田,任命倉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末年,任長安縣令,清正簡約{艮有原則,官吏百姓都敬畏、愛戴他。太和年間,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邊陲,因為戰亂(與內地)隔絕。空缺太守達二十年,大家豪族稱霸一方,(相沿襲)成為習俗。以前的太守尹奉等,遵循舊法敷衍而已,沒有改革整頓。倉慈到任後,抑制豪族,撫恤貧弱百姓,非常合平民心。以前的大族田地有剩餘,而弱小百姓卻無立錐之地,倉慈就都按口田徵收賦稅,讓賦稅徵收漸漸合乎法令。

開始屬城的案件多而雜,懸着沒有解決,都集中到郡城。倉慈親自下去審閱案卷,衡量輕重,只要不是死刑,都只處以鞭杖刑罰就放了,曾經一年之中判處死刑的還不到十人。平時西域各族胡人來進貢禮品,可豪族大都拒絕,不與之往來;即使與他們互相貿易,也是欺詐侮辱,大多得不到公正。胡人常常不滿,倉慈都一一慰勞他們。(胡人)有到洛陽去的,為他們辦好沿路的文書,有要從郡城回家的,官府按公平的價格收取(他們的貨物),用現成的東西同他們交易,讓官吏百姓護送他們上路,從此老百姓都交口稱讚他的德行恩惠。幾年後他死在任上,官吏百姓就像死了親人一樣地悲痛,為他畫像,寄託哀思。西域各族胡人聽到倉慈的死訊後,全都聚集到戊己校尉和郡中官吏的治下致哀,有人用刀劃破自己的臉,以表血誠,又為他建立祠堂,遙遠地祭奠他。[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