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袁渙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袁渙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父滂,為漢司徒。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後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後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

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布誅,乃得歸太祖。渙言曰:「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太祖深納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遷為梁相。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在吾所以為之。」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譯文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父親叫袁滂,擔任東漢司徒。當時諸公子的舉動大多超越法度,但袁渙清靜守法,一舉一動皆符合禮數。郡守任命袁渙擔任功曹之職,郡中的奸吏都自行離職。後來被公府徵召,在官吏考核中獲得較高的等級,升任侍御史。被授予譙縣縣令,未去上任。劉備任豫州牧,推薦袁渙為秀才。後來袁渙為避難移居於江淮之間,被袁術所任用。袁術每次向袁渙諮詢探問,袁渙總是正氣凜然地論述自己的主張,袁術辯駁不過,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對他以禮相待。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打袁術,袁渙隨袁術一起迎戰,於是又被呂布拘留。

呂布當初和劉備和睦親近,後來有了矛盾。呂布想讓袁渙寫信去大罵羞辱劉備,袁渙認為不能這樣做,呂布再三強迫他,都不答應。呂布大怒,用刀劍來威脅袁渙說:「做這件事就能活,不做這件事就死。」袁渙臉色絲毫沒有改變,笑着對呂布說:「我聽說只有德行可以用來羞辱別人,沒聽說用污言穢語來羞辱別人的。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將不會以將軍你的話為恥辱,假如他實在是個小人,將用你的話回覆你,那麼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說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裡,再來痛罵將軍,行嗎?」

呂布自感慚愧而作罷。呂布被殺,袁渙得以歸附太祖。袁渙曾對太祖說「武器,是種兇器,萬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來影響他人,用仁義的思想來感化他人,同時安撫那裡的百姓,替他們掃除危害。這樣,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們同生死。」太祖很欣賞地採納了他的建議。當時剛剛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紛紛逃離。袁渙對太祖說:「百姓安於入故土,不願輕易遷徙,千萬不能突然讓他們離開故土,順着他們事情就容易辦到,違背他們就比較困難。應該順着他們的心意,願意去墾荒的就讓他們去,不願意去的不可勉強。」

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百姓非常高興。(後來),袁渙升任梁相,他經常告誡各縣:「務必要撫恤鰥夫、寡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潔的婦女。常言說『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於臨事斟酌。現今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在於我們怎麼做了。」袁渙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導,本着寬恕的原則思考後再去實行,外表溫和而內心頗能決斷。後來因為生病離開官任,百姓想念他。當時有傳說劉備已死,群臣都拍手慶賀,袁渙因為自己曾經被劉備舉薦為吏,獨自不表慶賀。[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