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是懷念友人殷淑所作。詩中寫登三山望金陵夜景,心情愉悅,因寄此詩,與殷淑共此歡樂。詩中將對謝脁的懷念與對殷淑的懷念揉在一起,互相襯托而不雜亂,獨具巧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三山望金陵寄殷淑[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2]

三山懷謝脁,水澹望長安。

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

盧龍霜氣冷,鳷鵲月光寒。

耿耿憶瓊樹,天涯寄一歡。

作品譯文

登上三山遠懷謝眺,波水澹靜眺望金陵。

我如同在荒蕪的河陽的潘岳遠望京城,秋日站在江邊向北看去。

盧龍關塞霜氣冷寂,鷯鵲觀上月光寒冷。

誠心誠意懷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歡。

作品注釋

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長江邊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門人,道號中林子。

謝脁:南朝齊詩人,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

澹:水勢平靜。長安:代指金陵。王粲《七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此用其意。

河陽:今河南孟縣。晉人潘岳有《河陽縣作》,其中有「引領望京室」句。

盧龍:在金陵西。

鳷鵲:漢代長安觀名。

瓊樹:指友人。

作品鑑賞

首聯所寫登三山、望金陵與謝脁所作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相同,借用謝脁詩句,以長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緬懷古人之情十分熨貼而濃郁。「水澹」是描繪江水恬靜的樣子,變繪形態為繪色彩。

頷聯「蕪」是繁草叢生之貌,「河陽縣」位今河南省孟縣西,謂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次句「河陽望京縣」,以河陽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聯承首聯「望長安金陵)」,意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對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這一聯中,不僅有「蕪沒」的「河陽」,秋日的大江,更有在這寥廓江山中引領北望的詩人形象。無論是蔥蘢的三山、曠遠的秋江還是凝望的詩人,都隱含着深深的情意。此句聯繫詩題「寄殷淑「可以體味出詩人寄託的是思友之情。在這一聯,詩人的登臨之意已由首聯的緬懷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過渡。

頸聯「盧龍」即盧龍山,與三山同在當時的昇州,臨大江,遠接金陵,此處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鵲」本鳥名,南朝時金陵建有鳷鵲樓,此處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氣冷」,「月光寒」均藉助於人的感受來寫景,它與上聯的「秋」字相呼應,透出遙望金陵所見的一片寒涼冷寂之氣。以淒涼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獨淒涼的思友意境。這一聯表面並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於景中,顯得更為深沉而濃摯。

尾聯,思友之情由暗轉明。「瓊樹」本是樹的美稱,此處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聯意為自己真誠地憶念着友人,將寄詩天涯,使遠離的友人得到一點友情的歡慰。在這一聯中,詩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瓊樹」之美,相隔「天涯」之遠,寄上「一歡」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濃至切的境地。

這首詩化用了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詩題,也借鑑了謝脁詩首二句的句意,且同為抒寫愁懷。謝脁詩寫思故鄉之戀,李白詩寫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這首詩寫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襯其衰情;又以「瓊樹」、「一歡」作結,留給人的是飄逸之態。四聯中起承轉合關係中包蘊感情變化。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