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以三峽歷史文化的發展演變作為線索,深入挖掘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層次的文化內涵,並結合三峽水庫蓄水後原有景觀的實際變遷,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此為當今新三峽旅遊的深度開發提供必要的歷史文化依據,從而引導學習者深入了解三峽歷史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與無窮的魅力,為從事新三峽旅遊游服務和旅遊開發奠定較為深厚的文化基礎。至於所談到的三峽文化,主要包括史前考古文化、早期巴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巫文化與飲食文化、名人文化、經典文化以及人文景觀文化與山水景觀文化等,而三峽文明的發展歷史則貫穿在史前考古文化和整個三峽移民文化的論述之中,以顯現出三峽文明史本身即是一部鮮活的移民史這一理念。

基本介紹

書名: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

出版社: 四川巴蜀書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平裝: 27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7521686

條形碼: 9787807521686

產品尺寸及重量: 25.8 x 18.4 x 1.4 cm ; 458 g

ASIN: B001D1IPAC

內容簡介

《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以三峽歷史文化的發展演變作為線索,深入挖掘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層次的文化內涵,並結合三峽水庫蓄水後原有景觀的實際變遷,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此為當今新三峽旅遊的深度開發提供必要的歷史文化依據,從而引導學習者深入了解三峽歷史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與無窮的魅力,為從事新三峽旅遊游服務和旅遊開發奠定較為深厚的文化基礎。至於所談到的三峽文化,主要包括史前考古文化、早期巴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巫文化與飲食文化、名人文化、經典文化以及人文景觀文化與山水景觀文化等,而三峽文明的發展歷史則貫穿在史前考古文化和整個三峽移民文化的論述之中,以顯現出三峽文明史本身即是一部鮮活的移民史這一理念。

推薦

《三峽歷史文化與旅遊》由四川巴蜀書社出版。

文摘

五、巴族的興起及其魚鹽經濟活動

帝舜時代,以「朌」為姓氏的巫載部族,能夠在大巫山腹心地帶營造出一片樂土,前文我們已經較為詳細地闡說了個中的緣由,但這裡仍有必要進一步探知當初「巫臷國」何以會取「巫咸圍」而代之、成為領導四鄰部落而雄踞一方的大部族的起因。

當掌握着寶山鹽泉的巫咸部族長期局限於煎煮食鹽這一生產環節的時候,生活在大寧河寬谷地帶的「朌」姓先民們,實際上卻依靠着當地十分便捷的水運條件和長期積累的駕舟行水的豐富經驗,早已在大江小河沿岸地區自由自在地從事着以鹽易谷易帛以及交換其他所需生活用品的原始商貿活動了。儘管廣泛流通的貨幣在當時尚未出現,完全意義上的商業活動亦未興起,但隨着巫載先民「以鹽易物」活動的廣泛開展,人人均需的食鹽,實際上已逐漸由勞動產品轉化成為「商品」了。「商品」的廣泛流通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食鹽規模的逐漸擴大。如此循環往復,食鹽即會在各種「商品」生產與交換的過程巾,自然地從「商品」界分離出來,去相對同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馬克思說過:「隨着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即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食鹽這種東西,既便於分割又易於合併,既有利於集中運輸又便於分散攜帶,更可作為一種至可寶貴的財富長期貯藏,而同一地區的產品質量亦較統一,因而在遠古先民對食鹽的需求量日漸增大的情況下,食鹽這種東兩便具有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等貨幣職能。因此,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巫載先民實際上是在把食鹽作為一種貨幣形式去跟四周部落進行交換活動。

但值得特別留意的是,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與變遷,即會發現,長期固守生產環節的人,其所獲利潤,總是遠遠地低於將其產品轉化為商品的人。正由於此,當巫咸部族長期局限於煎煮食鹽這一生產環節的時候,「朌」姓巫載先民的興起與日益壯大已是勢所必然的事了。所以,當「巫咸」一死,同樣能上下於天,通達神意的「巫朌」,憑藉着他所在的「巫載」地域的強大的經濟實力,自當成為該地區眾巫擁戴一時的大巫師。當此之際,「巫載圉」部族亦當取「巫成國」而代之,不但獨領風騷,廣泛地開展着「以鹽易物」的原始商貿活動,而且食鹽的生產環節亦逐漸在其掌握之中。

由上所論,我們在上節所說的「巫載文化實際上是巴文化的濫觴,『巫載之國』所在的大巫山地區即是早期巴文化生長、發育的搖籃」,至少從理論上找到了一定的依據。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巴族的起源和「巴」的得名,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但由於大多依據古籍所載而缺乏考古實證材料,因而各有所據且又相互牴牾,故使得巴族起源問題顯得撲朔迷離。近年來,隨着三峽工程的快速進展,考古工作者在三峽地區經過多次調查和大面積的發掘,獲得的不少珍貴的考古材料,都可以說明,所謂「巴族」,並非外來部族,而是根植於三峽地區本土的土著部族,j峽地區眾多鹽泉滲涌的地方,且9是早期巴人的聚居之地。正因為如此,所以考古工作者不僅在大巫山地帶發現了屬於同一考古序列的眾多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而且在二三峽地區夔門以西的沿江地帶,亦發現了一系列與之文化類型相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