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是三峽水庫一期蓄水後第一時間調查的資料和室內分析研究的成果,其中大部分資料將因不可再得而具有歷史性。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口地區形成了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將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產生巨大的效益。然而,三峽水庫蓄水所可能引起的河口環境變化也已成為目前國內外十分關心的問題。

基本內容

書名: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中國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頁數:366頁

開本:16

作者:翟世奎 孟偉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9787030216014

內容簡介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涉及領域廣泛,各章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各章內容之間密切相關。書中所用調查與測試分析手段先進,資料確鑿翔實,基本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因此,《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的長江口海域環境》將為所有關心、研究三峽工程及河口環境的政府人員、科研人員和研究生提供有價值的基礎資料;同時,也將成為涉及環境科學、海洋科學、地球化學、工程地質學和沉積學等眾多學科科研工作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自然地理與地形地貌

1.1 長江流域

1.2 長江三峽大壩

1.3 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區的地形地貌

1.4 小結

第2章 長江口氣象與水文環境

2.1 海洋氣象

2.2 海浪

2.3 潮汐潮流

2.4 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流系

2.5 水溫

2.6 鹽度

2.7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長江口溫度和鹽度分布

2.8 小結

第3章 長江幹流水沙變化

3.1 三峽水庫淤積泥沙估算

3.2 蓄水期間三峽大壩上下長江水沙變化

3.3 蓄水後長江幹流水沙變化

3.4 小結

第4章 長江進入河口的水沙

4.1 蓄水期間長江進入河口的水沙

4.2 蓄水後長江進入河口的水沙

4.3 「長江後浪推前浪」:蓄水對長江進入河口水沙時間的影響

4.4 小結

第5章 長江入海泥沙輸運的數值模擬

5.1 ECOMSED模式介紹

5.2 模式設置

5.3 潮汐潮流驗證

5.4 長江入海黏性懸沙的輸運

5.5 小結

第6章 懸浮體形態特徵與物質組成

6.1 形態特徵

6.2 懸浮體顆粒的礦物組成

6.3 小結

第7章 懸浮體濃度分布特徵

7.1 懸浮體的濃度分布

7.2 蓄水前後懸浮體濃度分布對比

7.3 懸浮體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

7.4 最大渾濁帶

7.5 小結

第8章 懸浮體濃度和濁度的對應關係

8.1 取樣和數據採集

8.2 懸浮體濃度和濁度的關係

8.3 懸浮體濃度和濁度關係的影響因素分析

8.4 小結

第9章 入海生源要素

9.1 調查與分析方法

9.2 氮營養鹽

9.3 磷營養鹽

9.4 營養鹽比值

9.5 長江口營養鹽多年變化

9.6 小結

第10章 入海污染物

10.1 水體中的無機污染物

10.2 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

10.3 河口底泥污染物變化

10.4 小結

第11章 海水中營養鹽的分布與變化

11.1 採樣及分析方法

11.2 營養鹽平面分布特徵

11.3 溶解無機態營養鹽濃度的變化趨勢

11.4 小結

第12章 沉積物的粒度組成

12.1 分析方法

12.2 表層沉積物粒度特徵

12.3 典型柱樣沉積物粒度垂向變化

12.4 小結

第13章 表層沉積物粒度的級配特性及其意義

13.1 沉積物粒度分區

13.2 多元統計分析結果

13.3 不同泥質區沉積物級配特性對比

13.4 泥質區與粉砂-砂質區沉積物級配特性對比

13.5 小結

第14章 沉積物粒度組成的端元分析

14.1 端元分析模型

14.2 端元分析結果

14.3 端元典型站位概率分布累積曲線

14.4 小結

第15章 利用端元分析反演古氣候

15.1 端元分析結果及其環境意義

15.2 壓實校正與沉積速率

15.3 粒度組成與氣候變化

15.4 小結

第16章 沉積物的黏土礦物組成

16.1 分析方法

16.2 表層沉積物中的黏土礦物

16.3 典型柱樣沉積物中的黏土礦物

16.4 小結

第17章 表層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

17.1 元素組成與物源穩定性分析

17.2 元素的地球化學分類

17.3 RSE豐度與粒度和黏土礦物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17.4 RSE的分布規律及成因探討

17.5 缺氧區與世界其他海區RSE分布比較

17.6 小結

第18章 典型柱樣沉積物中RSE的分布及環境指示意義

18.1 沉積物組成的穩定性分析

18.2 RSE豐度與粒度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18.3 RSE豐度分布及成因探討

18.4 缺氧區與世界其他海區RSE富集特徵比較

18.5 岩心地層年代確定

18.6 小結

第19章 沉積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學特徵

19.1 表層沉積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

19.2 表層沉積物中生源要素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

19.3 河口表層沉積物中生源要素的徑流向分布

19.4 柱狀沉積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學特徵及早期成岩作用

19.5 沉積物中有機質的C/N值

19.6 小結

第20章 沉積物中脂類有機質的分布特徵及其地球化學意義

20.1 飽和烴類

20.2 脂肪酸

20.3 醇類

20.4 酮類

20.5 小結

第21章 表層沉積物中壬基酚的分布與生態風險

21.1 樣品與分析方法

21.2 壬基酚等污染物的分布

21.3 壬基酚等污染物的生態風險

21.4 小結

第22章 表層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元素

22.1 調查採樣與室內分析方法

22.2 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後早期(2003年)重金屬元素含量分布

22.3 2007年重金屬元素含量分布

22.4 小結

第23章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及其潛在生態風險評價

23.1 基於沉積物質量標準的評價

23.2 生物效應數據庫法

23.3 潛在生態風險評價

23.4 小結

第24章 河口海域浮遊動物種類及其分布

24.1 浮遊動物的種類及生態類型

24.2 生物量的平面分布

24.3 浮遊動物群落結構

24.4 主要浮遊動物種類及其分布

24.5 小結

第25章 河口海域的小型底棲動物

25.1 豐度及其生產力

25.2 自由生活海洋線蟲群落結構

25.3 自由生活海洋線蟲對颱風的響應

25.4 缺氧帶和無氧帶中的小型底棲動物

25.5 小結

第26章 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棲動物

26.1 類群組成與豐度分布

26.2 生物量

26.3 豐度和生物量比較曲線(ABC曲線)

26.4 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對颱風的響應

26.5 小結

參考文獻

文摘

第1章 自然地理與地形地貌

1.1 長江流域

1.1.1 自然地理

長江流域面積l.94×106km2,根據地質、氣候以及河流地貌情況,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Chen et al.,2001b)。長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為上游,長度超過4500km,流域面積約l00×104km2,主要支流有北岸的雅礱江、岷江、嘉陵江以及南岸的烏江。其中玉樹巴塘河口到宜賓河段,通稱金沙江,長約2300km;宜賓至宜昌河段,通稱川江,長約1030km;川江的奉節至宜昌,長約200km,為着名的三峽河段。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長度約950krn,流域面積68×104km2,主要流系有洞庭湖、漢江和鄱陽湖(圖1.1)。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1995年實測湖面面積2623km2(中國水利部,2001)。前人(施修端等,1999;姜加虎,黃群,2004)研究顯示,由於受泥沙淤積以及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洞庭湖的面積與容積一直在不斷變小。長江出三峽後,進入中游沖積平原,河面展寬,水勢平緩,其中,枝城至城陵磯河段,通稱荊江,長約340km,又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下荊江河段。藕池口以下的下荊江為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荊江河段汛期洪水位超出北岸地面l0餘米,全靠荊江大堤保護。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調弦口已於1959年建閘封堵),分瀉長江水沙入洞庭湖,與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江等支流匯合經過洞庭湖調蓄後,再在城陵磯匯人長江幹流。長江經城陵磯後折向東北,到達武漢時有漢江匯人,再向東流至湖口接納鄱陽湖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水系。鄱陽湖面積3583km2,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主要來自五大支流(贛江、修水、饒河、撫河和信江)的水沙。從湖口到安徽大通為長江下游,長度約900km,流域面積12×104km2,此段河道江闊水深,比降平緩。大通以下為河口段,長約600kin。

長江流域的地勢為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流域內地勢的最高峰位於四川西部貢嘎山,高7556m,最低為上海的吳淞零點。全流域平均高程約為1650m,流域內各子流域平均高程:金沙江為3800m,岷沱江約2600m,為中高山區;嘉陵江、烏江為l200m,為中山區;漢江約800m,上游幹流區間約650m,屬低山區;洞庭湖、鄱陽湖水系,中游幹流區間500—300m,為丘陵區;太湖及下游幹流區間在100m以下為平原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2000)。[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