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於2022年被學會批准為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其依託單位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於2003年獲批,研究方向涵蓋水環境演變機制及質量安全保障、水生態系統響應及結構調控、陸生生態演變機制與保護、城鎮人居生態環境系統營造等4個方向,打造具有鮮明庫區特色和國際重大影響的高水平科學研究基地。作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實驗室科研人員[1]致力於向公眾傳播生態文明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科研團隊

多年來,實驗室形成了一支專/兼職的高水平科普工作人員隊伍,其中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講師/實驗員5人,以及160名志願者[2];建有水環境、水生態、固廢、陸生生態、人居環境5個室內沉浸式科普活動點(5290m2),以及重慶大學民主湖、縉湖、植物園3個室外活動點(1萬m2)。此外,實驗室與重慶自然博物館、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重慶園博園等長期合作,構建生態環境科普網絡體系,形成「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科普1+N」品牌。實驗室每年設立科普教育專項經費20萬元,以確保科普教育基地各項活動有序開展。

科普活動

實驗室始終注重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開展多領域、多形式的科普活動。在校內,開設《生活與生態》等20餘門全校通識教育課程,年覆蓋人數達4000餘人,線上課程覆蓋人數已累計2萬餘人;在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舉辦生態環境教育與科普系列活動,提高非生態環境類專業大學生和社會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在開放日、寒暑假等舉辦「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青少年科學營」品牌活動,帶領青少年開展生態環境創新實驗,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和科研熱情。同時,實驗室積極走出大學校園,到沙坪壩小學、南開中學等開展講座、報告等生態環境教育與科普活動;在《大學科普》等科普期刊發表系列科普文章,並面向政府和專業機構開設專題講座,解讀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生態保護實踐;舉辦培訓、競賽、研討會等,搭建交流平台,多位老師擔任重慶市「雛鷹計劃」、中學生「英才計劃」等項目指導教師,對中學生開展科普教育。

此外,實驗室通過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向世界介紹三峽庫區動植物和生態現狀;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開展濕地科普報告,聽眾超過10萬人;通過《第1眼-重慶廣電》欄目向公眾講解為何紅嘴鷗大量過境重慶;通過《一席》、《南風窗》、《Vista看天下》、《一善兒童書店(紐約時報青少年版·中文版)》、《南方周末》、《時尚先生fine》等公眾平台分享在城市生態建設中要「演繹真生態,拒絕偽生態」,視頻和公眾號閱讀量超過100萬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