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桃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桃鄉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地處威信縣西北部,東鄰羅布鎮,南毗扎西鎮,西連麟鳳鎮,北與四川省宜賓市珙縣洛亥、王家兩鎮接壤。區域面積1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35518人。

明嘉靖五年(1526年),屬鎮雄軍民府。1950年,屬三區(麟鳳)。1958年,設躍進公社。1983年5月,改三桃公社。1984年,改三桃片區工委。1988年,改三桃鄉。截至2020年6月,三桃鄉下轄7個行政村。

2019年,三桃鄉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1]

鄉鎮概況

雲南省威信縣三桃鄉三桃鄉位於威信縣境西北部,東鄰羅布鄉,南毗扎西鎮,西連林鳳鄉,北與四川省珙縣洛亥、王家兩鎮接壤。鄉政府駐地三口塘距縣城扎西43公里,全鄉幅員面積104.87平方公里。

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三桃村大泥塘梁子1532米,最低海拔斑竹麻窩函447米。鄉政府駐地海拔1170米。全鄉境內河谷縱橫,有源於新芬的新街河和源於漁洞董代溝的漁洞河交互匯於斑竹兩岔河流入珙縣與羅布河並為南廣河。

全鄉立體氣候顯著,多雨多霧,低溫寡照,年均氣溫13.3℃,降水1385.8mm,日照905.7小時。2002年末全鄉有總農戶6617戶總人口28909人,其中農業戶6293戶28449人、少數民族589戶277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5人;國民生產總值3351萬元,農民人民有糧825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01元。

三桃鄉土地肥沃,是全縣糧煙主產區之一,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無煙煤、石灰石,其中無煙煤儲量400萬噸,居全縣前列;水能資源蘊藏量為8500個千瓦,水位落差大,現已建成電站3個,總裝機容量3450千瓦,尚可開發4000千瓦。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薯類、小麥,經濟作物主產烤煙、油菜、花生、棉花,主要經濟林樹種有杜仲、黃柏、柑桔、板栗、核桃、銀杏、茶葉、藥桃、山茱萸、竹類。盛產柑桔、藥桃。森林覆蓋率達36%。

機構設置

全鄉轄三桃、漁洞、斑竹、新街(銀方壩)、環房、菜壩、新芬7個村民委員會127個村民小組。


內設黨政辦、經濟社會發展辦、團委、婦年、武裝部,機關工作人員30人;事業機構9個,即經管站、畜牧獸醫站、水管站、林業站、衛生院,文化廣播站,農業綜合服務站、計生服務站、財政所。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21所,衛生院5所。

基層組織

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三桃、魚洞、斑竹、新街、環房、菜壩、新芬)127個村民小組。 黨政機關設置:內設黨政辦、社會事務辦、鄉人大辦、鄉人武部、鄉團委、鄉婦聯。機關工作人員22人。

事業機構設置7個:即水管站、林業站、畜牧獸醫站、文化服務中心、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全監督站、計生服務站。工作人員26人。

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1277人;小學14所,在校生5252人。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人。[2]

農村經濟

截止200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6555萬元,比上年提高8%。其中:烤煙種植產量100萬斤,產值427.36萬元,比上年提高18%;;企業總產值85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917.16萬元,比上年提高11%;實現糧食產量2518.8萬斤,人均有糧824.1斤;實現財政總收入2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82元,比上年增長10%。年末總人口30534人,自然增長率在8‰以內。2008年是我鄉經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明顯進步,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年。

文化教育

全鄉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科技等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加大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嚴格按照上級要求抓了"轉星"工作,增加收視頻道5個,認真開展了"村村通"工程,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特別是2007年開展的"黨建杯"籃球運動會,增強了人民體質同時,也加強了各村、各企業、各部門及群眾之間的溝通與聯繫。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整合教育資源,強化教育教學管理,鞏固"兩基"成果,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2002年至今,中考錄取人數逐年上升,保持在全縣的前三名。切實加強衛生工作,大力開展結核病等傳染病監測防治,清理整頓醫療服務市場,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強化醫德醫風建設,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逐步提高,成立功地抗擊了"非典",處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切實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有5130戶28554人,參合率達97%。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不斷提高。大力抓實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五年來基本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徵兵任務。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強化土地管理,加大對違法占地查處力度,嚴格集鎮規劃,盤活土地存量,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保護土地資源。

歷史文化

紅軍標語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成立,其後以扎西為中心,轉戰雲、貴、川三省邊區20餘縣,1935年4月縱隊政委徐策同志率隊進駐鐵爐村,廣泛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現在存有紅軍標語48條,有"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只有在蘇維埃旗幟下才能得到解放與自由"另有《游擊區域紅軍家屬暫行優先條例》等條文,均墨書在農民陳興田家住房牆上。1998年11月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農村經濟

烤煙 截止200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6555萬元,比上年提高8%。其中:烤煙種植產量100萬斤,產值427.36萬元,比上年提高18%;;企業總產值85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917.16萬元,比上年提高11%;實現糧食產量2518.8萬斤,人均有糧824.1斤;實現財政總收入2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82元,比上年增長10%。年末總人口30534人,自然增長率在8‰以內。

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堅持把"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貫穿於工作始終,採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糧食產量平穩增長。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產業。一是狠抓冬季農業開發工作。以早洋芋、早玉米為突破口,不斷探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託,大力推廣"兩雜"良種,全鄉推廣"兩雜"良種 萬斤。完成規範化種植玉米2.5萬畝,水稻0.48萬畝,承辦各類樣板0.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2518.8萬斤,人均有糧824.1斤;二是強化品種結構調整、規範化種植、科學施肥等三大科技措施的推廣,切實發揮樣板示範帶動作用。

烤煙生產穩定發展。

繼續承辦好市、縣樣板煙,重點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擇優布局,全鄉基本實現了用好田好地種煙;二是繼續加大科技措施的推廣力度,使科技在烤煙生產中的貢獻不斷提高;三是狠抓樣板建設,切實發揮樣板應有的輻射作用,有力促進了大面烤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四是繼續推行入戶預檢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煙葉的純度;五是進一步加大了打擊煙販子的力度,確保了收購工作的正常進行。全鄉種植烤煙5000畝,在遭受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完成產量100萬斤,實現產值427.36萬元。

穩步發展畜牧業。

着力強化動物疫病防治,繼續推廣黃牛凍改和母豬人工授精技術,努力提高生豬存欄和出欄率,提高畜牧業對農業增收的貢獻率。

繼續強化產業結構調整。

立足自然優勢,堅持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積極推廣種養業結構調整;二是根據市場需求,着力抓好糧食作物的品種結構調整和加大了畜種改良力度;三是着力抓好桑蠶種植規劃和中藥材管理。

穩定推進林業生產。

加大對長防林、天然林、防護林的保護和管理力度,進一步抓好"五個一"工程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安全防火意識,強化對野外用火的管理,確保了森林安全。

勞務輸出工作成效顯著。

除搞好公益崗位開發外,切實加強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幫助農民跑信息、找門路、解難題。[3]

基礎設施

自來水

政府在鄉黨委的帶領下,努力向上爭取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至今,累計向上爭取投資1058萬元,打通漁洞至四川王家,新芬至寒婆嶺兩條斷頭公路,修通菜壩至麻壤,新芬至白老、坡頭、羊叫、水井,新街至岩腳、青岡,三桃長灣至扎瓢等12個村民小組的村社公路,完成了三桃至塘房4.5公里的四級碎石路面改造,三桃變電所、中學實驗樓修建,塘房小學擴建,陳付溝小學危房改造,毛加小學、菜壩小學、新街小學六配套設施建設,斑竹牲畜交易市場、計生服務所,新芬、斑竹兩村委辦公樓修建等。解決了三桃集鎮、大寨、坳上,漁洞村鐵爐,新芬村毛加等23個社的人畜飲水,完成了黃泥、塘房等9個小組煙水配套工程建設,爭取投資180萬元啟動了集鎮環城北路硬化建設,斑竹電站已投資30萬元改造現有輸電線路,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已投資150萬元修建三桃聯通站,新街、斑竹、三桃大寨和新芬倒洞移動通迅站,上述工程的建設和竣工,使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有力地拉動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招商引資

牢固樹立"你辦廠,我收稅,你發財,我發展"的新觀念,堅定工業強鄉的新理念,正確處理好資源與環境的關係,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投資環境,加快全鄉經濟的發展步伐,2002年引資650萬元開發觀音岩電站,2003年引資600萬元開發大井溝煤礦,2004年引資200萬元開發大井溝水電站。加大豐岩電站,莆草壩、沙地頭、水洞坪等一廠三礦的技改,提高生產能力,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截止今年9月30日止,全鄉有個體工商戶566戶,個體私營企業11個,2007年末全鄉非公有制經濟產值達1669萬元,預計今年可達2055萬元,非公經濟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人口衛生

在計劃生育工作上,我們始終堅持一把手負總責,認真摸清家底,細化目標,完善考核,採取措施,狠抓"一放二扎"措施的落實,加大醫學監護力度,認真落實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強化對社會撫養費的徵收與管理,建立完善利益導向和社會保障機制,重視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提高計劃生育率,降低多孩率,2002年至今,共完成結紮3280例,其中二扎2220例,占縣下達任務的140.5%,鄉機關、企事業單位醫學監護率達100 %,農村監護率達到100%,共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60對,徵收社會撫養費160萬元。2002年至今,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