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三死》以死亡為主題,所選篇目都表達了作家關於死亡的思考,而這正是關於生活、關於生命的思考。

作者簡介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於貴族世家,從小特別關注心靈成長,受到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在作品中追求最美好的人間,由此成為「俄羅斯的良心」、「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

譯者:草嬰(1923—2015),原名盛峻峰,著名俄語文學翻譯家,國內唯一以一己之力翻譯了列夫·托爾斯泰所有小說的翻譯家,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原文摘錄

一連幾分鐘,一片亂鬨鬨,什麼也聽不清。人們紛紛跑來,孩子和老太婆在哭,大家七嘴八舌,阿庫林娜躺在地上不省人事。最後,男人們、木匠和跑來的管家爬到閣樓上,木匠老婆說了二十遍:「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去拿披肩,往裡一瞧,看見有個人站在那兒,又一瞧,看見旁邊放着一頂帽子,里子翻在外面。再一瞧,看見有兩條腿在搖晃。我嚇得渾身上下直發冷。有人上吊了,這可不是鬧着玩的,這樣的事偏偏讓我碰上了!我怎樣撲通一聲摔下來,連我自己都不記得了。上帝救了我,這真是奇蹟。真的是上帝保佑我。這可不是開玩笑!梯子那麼陡,又那麼高!我真會摔死的。」 凡是上過閣樓的人也都這麼說。波利庫什卡只穿着一件襯衫和一條襯褲吊在樑上,用的就是他從搖籃上解下來的繩子。他的帽子裡子往外翻,也放在那兒。粗呢外套和皮襖脫下了,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邊。他的腳雖已碰到地面,但他已斷了氣。阿庫林娜甦醒過來,又向梯子撲去,但被大家攔住。 「媽媽,肖姆卡憋死了。」說話含混不清的小姑娘突然在屋角尖聲叫道。 阿庫林娜又掙脫身子,跑進小屋。嬰兒一動不動,仰天躺在木盆里。他的小腿也不動了。阿庫林娜一把將他抱起來,但嬰兒已沒氣了,不再動彈。阿庫林娜把他扔在床上,兩手叉腰,突然哈哈大笑,笑得那麼響亮那麼可怕,嚇得起初也跟着笑的瑪施卡捂住耳朵,哭着跑到門廊里。人群又哭又叫地跑進屋裡。大家把嬰兒搶出去,動手給他按摩,但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阿庫林娜在床上打滾,哈哈大笑。聽到這笑聲的人,沒有一個不毛骨悚然。直到這時,看到聚集在門廊里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才懂得下房裡住着些什麼人,人數有那麼多。大家七嘴八舌,亂成一團,許多人在哭,但沒有一個在干正經事。木匠老婆還能找到沒有聽過她故事的人,於是又從頭講起,那意外的景象怎樣刺激她脆弱的神經,以及上帝怎樣救了她,她才沒從梯子上掉下來摔死。年老的廚子身穿女式短襖,講了老爺在世時有個女人投水自盡的事。管家派人去找警察局長和牧師... 它老,人家年輕;它瘦,人家豐滿;它寂寞,人家快樂。因此,它完全與眾不同,是外來的,是另一種生物,不值得憐憫。馬兒只憐惜自己,偶爾也憐惜別的處境相似的馬。花斑騸馬又老又瘦又難看,但這總不是它的罪過吧……看來不是。但照馬的道理來說,它是有罪的,唯有那些年輕力壯和幸福的馬,那些前程遠大的馬,那些身上每塊肌肉都會無緣無故跳動、尾巴翹得像柱子那麼高的馬,才是一貫正確的。這一層道理,花斑騸馬自己說不定也是懂的。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也承認它是有罪的,因為它已經把一生過完了,它得為所享受的生命付出代價;但它畢竟是一匹馬,眼看着年輕的馬因為它進入老年——它們總有一天也會老的——而欺負它,它總克制不住委屈、悲傷和憤懣的情緒。這些馬的冷酷無情也是出於一種貴族的感情。每一匹馬的父系或母系都有顯赫的斯密坦卡良種的血統,可是花斑騸馬出身不明;花斑騸馬是個外來客,是三年前用八十紙盧布從集市上買來的。

書評

這是人文社編選托爾斯泰中短篇全集的第四冊,所選的作品都和死亡有關,或直面死亡,或只是剪影。思考死亡,表現死亡,其實也是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這些小說融合了托爾斯泰對死亡的深刻感受和深邃理解,用具體的人物和故事生動展現出來。


廣州圖書館剛上架的「新」書 本書共有八個中短篇,最長的《波利庫什卡》70頁,最短的《外套阿廖沙》只不到10頁,文字上的長短只不過是承載主題的形式,內涵都非常深刻。

《三死》如題說的是三種生命形態的死亡。

一是無名貴夫人,嫉妒虛偽、嫉妒,又表現的很虔誠,恐懼死亡又想顯得坦然接受,顯得很可笑。沉迷於幻想,強迫家人帶她出國療養,病急亂投醫,哪怕是江湖郎中,只要能活下來,就不擇手段。

二是無產者車夫費奧多爾,真正做到了坦然面對死亡。病重期間,經受着身體上的沉重痛苦折磨,還因為占用了驛站唯一的床搞到內疚,把新靴子送給朋友,只祈求朋友在他死後幫他買塊墓碑。相比無名的貴夫人,車夫反而有名字,可見托翁的態度。即使貴夫人的墓上有石頭小教堂,車夫的墓上只有嫩綠的青草。

三是一棵樹的死亡。除了接受利斧加身,只能面對。但這一切都很莊嚴、快樂,沒有絲毫痛苦,因為這就是命運。

《波利庫什卡》提出一個問題:世人應該如何看待內心已經改過自新、想從善的「惡人」?波利庫什卡是一名農奴,一貫酗酒成性、好吃懶做、偷雞摸狗,在村民中形象和口碑特別差。管家想趁着徵兵把他從村子裡打發走。太太覺得他拖家帶口可憐,又感覺他悔過很真誠,願意相信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英明,太太指派波利庫什卡去城裡取一大筆錢。他也真爭氣,雖然也有攜款潛逃的想法,到最終戰勝了內心的幽暗,堅持把錢送回去。不幸的是,路上不慎把錢弄丟了,茫茫大雪一望無際,找一個裝錢信封無異於大海撈針。面對太太的召見和鄰居的諷刺,他選擇用死亡來完成對生命的救贖。另外還帶出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金錢和親情?托翁通過人物內心的掙扎和最後的抉擇,給出了正確答案。

《霍斯托密爾:一匹馬的身世》從馬的視角審視人類世界各種奇談怪論和行為,得出人不如馬的結論。馬是為了事業而生的,一生都在從事勞動;人只是陷入自己虛構出的字眼中。在生活中人類不是受事業支配,而是受字眼支配的。他們喜歡的,不是儘可能去做些什麼或者不做什麼,而是儘可能對各種東西使用他們約定的字眼。人們在生活中不是爭取多做些他們認為好的事情,而是追求把更多的東西稱為自己的。我們就可以大膽說一句,在生物等級的分類上,我們比人類要高一級:支配人類活動的,至少就我所接觸到的,是一些字眼;而支配我們的活動的,卻是事業。馬沒有價值時,直接被殺然後遺棄;無用的人死後穿上講究的禮服、講究的皮靴,放進講究的新棺材裡,毫無意義。

《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用一個農民不斷獲得更多的土地,最後因貪得無厭因土地自尋死路的故事,來諷刺人類的貪婪,人性中的原罪,這是魔鬼用來引誘人的武器,無往不利。農民巴霍姆得到了許多土地,一個三俄碼長的小塘就把他埋了。

伊凡伊里奇的死》有兩個重點。一是人類關係的虛偽。聽到伊凡的死訊,同事想到的是如何獲得升遷,夫人琢磨的是從政府要到更多的撫恤金,朋友想得是不能耽誤晚上的牌局……所有人都慶幸死的不是自己,幸好是伊凡!二是引猜疑病情引發的折磨,對病人的折磨,對家庭關係的折磨。中國有句老話說「久病穿前無孝子」,確實沒辦法,無疾而終直接睡過去是最體面的死法吧。伊凡生病期間的心理活動描寫,我覺得特別真實,那種既想坦然接受死亡,又不甘心放棄生活的體面和歡樂,掙扎又掙扎,嘗試各種醫生和藥物,卻被其折磨得更加痛苦。這種感覺托翁如何得知,難道曾經體驗過?我深信如果沒有這方面體驗是寫不出來的。

小俄羅斯傳說《四十年》的結尾,托翁呈現了一個喪失了對人們的信任的人深刻的內心悲劇。害怕一切人,不信任一切人,就是對殺人者的懲罰。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包括最親密的家人。連吃喝睡覺這些普通的樂趣也被剝奪。

瓦罐阿廖沙》是個純樸踏實的農民的兒子,被父親送到商人家幫工,整天被所有人使喚,卻一直很快樂。不論別人態度如何,對他好或者不好,他都不計較,認真做自己的事。喜歡上廚房女用,想同她結婚,被父親和商人阻止,他也就不再談。最後因在房頂鏟雪不幸摔地上,就這麼死了。死之前還想着,幸虧沒和那個女用結婚,擔心拖累她。這就是一個善良真誠的人的一生!我只想問: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命運?不能是命運呀!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