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里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里城鎮位於鄂豫兩省邊陲,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北部,與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湖北的廣水市接壤,素有「腳踏兩省,雞鳴三縣」之稱。三里城鎮山川秀美、環境優雅、特產豐富、高貿活躍。[1]

中文名: 三里城鎮

地理位置: 鄂豫兩省邊陲

國土面積: 119.4平方公里

茶園面積: 3140畝

簡介

三里城鎮位於東經114度8分、北緯31度43分至31度51分,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悟縣北部,北與河南省羅山縣鐵鋪鄉、信陽李家寨、雞公山等鄉交界,西與廣水市接壤,東南與宣化店鎮、東新、大新等鄉鎮相連。南距大悟縣城29公里,據最近的高速公路、高鐵站車程半小時左右。全鎮轄13個村和1個澴源社區,總人口24511人,其中城鎮常居人口9500人,全鎮國土面積89平方公里,山林面積9萬畝,耕地面積3.4萬畝。

三里城鎮三面環山,大體分為六山一水三分田。東、西、北地勢較高,中間為澴水自北向南直下漢水。東西兩側為連綿群山,澴水兩岸開闊平坦。最高山峰海拔為830米,最低點為澴水出口處,海拔為70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溫夏涼,秋爽冬暖,乾濕各異,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7條支流匯入澴水,總蓄水量在10億立方米左右,水質清冽無污染,是大悟縣城區及三里城、大新鎮的日常飲用水水源地。

鎮轄區大界線貫通南北,客運幅射大悟、信陽、武漢,每天出行約達600人次。三宣線橫跨東西,三何線縱跨東南。形成主幹網線。東西兩大山環行公路構成三里城鎮外環線。全鎮公路總里程達200多公里,90%的路段硬化。全鎮13個村都修通通村公路。

城鄉建設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的要求,鎮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有民主街、勝利街、向陽街、建興街、文昌街、希望大道,形成三縱三橫格局,街道總長度4000多米,硬化率達100%,主要街道亮化,綠化,美化,城鎮功能齊全。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府城河三座大橋與希望大道、向陽街、勝利街相連接,沿河大道和環河大道與民主街、建興街互通。希望大道與大界線相接,民主街與三宣線相連,建興街與三何線連通。

招商引資

三里城鎮山川秀美、環境優雅、特產豐富、商貿活躍。現有招商企業23家,實現招商引資額4000多萬元。引進江西金人礦業與湖南湘鋁集團,合資成立三里螢石有限公司,開發板馬溝螢石礦,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首期工程在2006年10月8日正式投產。現已引資開發商住小區2個。栗林小區可容納住戶40戶;楊林茶園小區可容納住戶50戶。現已籌資建成三里集貿市場。建門面房80多個,設攤位400多個,引進個體經營戶120戶,建立了小商品一條街,服飾一條街,建材日用品一條街。高水平維護城區秩序。開展由城建環保站牽頭,社區參與的文明創建活動,組建了環衛隊,整治城區髒、亂、差,實行車輛停靠規點、經營進店、攤販定位、垃圾進箱。同時,聯合派出所、城建、社區部門組建巡邏隊,日夜巡邏,有效維護了城區的社會秩序。

現有招商企業23家,實現招商引資額4000多萬元。引進江西金人礦業與湖南湘鋁集團,合資成立三里螢石有限公司,開發板馬溝螢石礦,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其中首期投資1000萬元進行開採和選礦,二期投資4000萬元建氟化鹽生產線。首期工程已開4個礦口,2000平方米的廠房已建成,首期工程在2006年10月8日正式投產,投產後年產15萬噸原礦,4萬噸精粉,年產值3200萬元,稅收300萬元,並可安排100多人就業。同時,還引進楊老闆在原望山小學投資260萬元建成裕豐毛織廠,可容納工人300人就業;引進返鄉張老闆投資80萬元在煙草站建成達利毛織廠,可安排100名富餘人員就業。引進外地老闆利用汪畈村閒置小學投資120萬元建成金順冶煉廠,每年可創利稅30萬元。引進李老闆投資200萬元在大界路修建加油站,該項目正在建設中。

特色經濟

簡介

發展特色經濟初具規模。東大山山場面積大,土地肥沃,對板栗生長有利,我們因地制宜地發展板栗產業,不斷更新改良品種,已改造老闆栗基地12000畝,擴建新基地6000畝,全鎮板栗基地達60000畝。西大山海拔較高,土質疏鬆,氣候適中,適宜茶葉的生長,並且農戶有種茶的習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千方百計引進天然綠色公司、三兄綠葉公司、黃龍寺莊園、河南天源實業公司、風騷嶺茶莊等茶葉企業17家;引進資金3000萬元,僅柏園茶葉帶就引進孝棉集團、河南天源實業公司等外地企業11家,新發展茶葉基地6400畝,茶葉產量1.41萬斤,產值585萬元,其中柏園茶獲「中茶杯」一等獎,「陸羽杯」金獎,並獲「綠色食品」認證;三兄綠葉茶獲「鄂茶杯」金獎和「有機茶」認證;黃龍寺貢茶獲「綠色食品」認證。茶葉企業可觀的利潤吸引各村農戶紛紛建小型茶園,面積達3600畝,全鎮茶葉基地面積已達10000畝。政府規劃三年內使全鎮茶葉面積達到20000畝,柏園茶葉帶面積達到15000畝,年產值1.5億元,利稅560萬元,建成「鄂北茶葉第一鎮」。菜籃子工程初見成效。三里城鎮離縣城近,離京珠出口近,三里人喜歡種菜,習慣做生意,政府鼓勵城區周圍農戶發展大棚蔬菜,使三里的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現有山口、馬鞍、水城、三里、汪畈、望山六個村560多戶種蔬菜,總面積達到1500畝,菜農戶平增收10000元。三里的寸金黃瓜、青椒、西紅柿、大蒜等大棚蔬菜銷往城關、孝感、武漢、廣州等地。

茶葉經濟

進入採茶旺季,大悟縣三里城鎮滿山遍嶺綠油油的茶園格外耀眼。該鎮黨委書記劉聖堂說,全鎮引進3000多萬元興辦茶葉企業19家,其茶葉面積已發展到1萬餘畝,去年提供利稅400多萬元,成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三里城鎮因土質肥沃、氣候適宜等自然條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鎮開發茶場14家,後因管理不善、投入不足等原因,大都荒棄。該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這一自然優勢,實行農業產業化招商,走興茶富民之路。客商嚴四毛率先承包黃龍寺200畝茶園,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對其翻挖改造、更新設備、請來專家指導,所生產的柏園黃龍寺茶榮獲「中茶杯」、「鄂茶杯」金獎和「綠色食品」認證,產品銷往天津、上海、武漢等地。隨後,鎮黨委、政府又不斷優化環境,先後成功引進孝棉集團、長城集團、河南天然實業有限公司、三兄綠葉等省內外13家企業。

在這些招商引資企業的示範帶動下,全鎮有500多農戶種茶,其中僅柏園村年種茶收入5000元以上的農戶超過100戶。此外,這些公司常年吸納當地固定工和季節工1500人以上,僅勞務收入近500萬元。

鄂北名茶之鄉大悟縣三里城鎮,依託茶產業資源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先後引進30多家農業招商企業,發展優質茶葉2萬多畝,打造後勢強勁的茶葉板塊經濟。大悟縣三里城鎮地處鄂北山區,優質的土壤、適宜的氣候為名優茶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柏園黃龍寺茶、三兄山茶、黃龍寺貢茶分別獲得鄂茶杯、陸羽杯金獎,茶產區獲准有機茶認證。近幾年,大悟三里城鎮提出了全鎮人平一畝茶,茶葉面積達到2.5萬畝的目標,走農業招商之路,致力發展茶葉板塊經濟,叫響鄂北名茶之鄉。

河南天然公司是三里城鎮招商引進的一家企業,2006年這家公司承包了三里城鎮柏園、四廟兩村5000畝山場,建茶葉生態公園。目前已投資800萬元在高山之顛修通了30公里環形公路,開發栽種茶葉1500畝。在招商企業的帶動下,該鎮在外企業老闆紛紛回鄉創業,三里城鎮紅山村經商戶陳雪平投資200萬承包紅山村1000畝山場建茶場。如今,全鎮回鄉工程投資山場開發的老闆達到8家,推動了產業發展。

目前,大悟縣三里城鎮引進30多家招商企業,茶葉經營面積達18000畝,產值1.2個億。

城鎮建設

簡介

位於鄂豫兩省交界的大悟縣三里城鎮,獲孝感市「模範衛生城鎮」的稱號。該鎮把城鎮建設作為興鎮富民的龍頭來抓,請來縣建設局技術人員做規劃,多方融資3000多萬元,新建、延伸和亮化了民主街、希望街、向陽街、建新街,使城鎮形成「三縱三橫」格局,並對這些街面進行水泥硬化,解決路面坑窪不平、排水不暢「老大難」問題,還根據居民需求,新建栗林、楊嶺等8個居民小區。同時還投資20多萬元,對護城河進行整治,並新建三座拱橋。

為使集鎮告別髒、亂、差,該鎮組建了專業環衛隊,對街道進行日常清潔保潔,開展經常性檢查和文明一條街、」十佳」居民評選活動,使居民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3年內,該鎮先後吸引省內外30多家企業來該鎮從事茶葉、礦產開發。招商引資、財政收入、農民人平純收入的增幅連續3年居大悟縣前3位。

經濟建設

穿行在大悟縣農村的山水之間,不時可見生機勃勃的生態養殖場,生機盎然的綠茶基地,蓬勃生長的果蔬園林。村莊富裕,村民愜意。大悟縣委組織部部長王瑛告訴記者,該縣多年來一直着手主抓「四個培養」鏈條工程,培養出的農村各類人才,對山區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人才計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人才。可由於歷史原因,人才留不住、用不好、引不進來成為制約大悟經濟發展的瓶頸。大悟縣結合農村人口多,有利於培養農村能人的實際,着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提高黨員隊伍素質,吸納了一批農村能人入黨。

組織部門對全縣17個鄉鎮351個行政村的「鄉土人才」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從中篩選了4803名農村能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縣鄉領導幹部通過定期走訪,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農村能人致富營造寬鬆的環境,同時加大培育力度,讓能人更「能」。城關鎮雙河村的汪老三,自己承包荒山,精心鑽研種植技術,在果林種植上有收穫。縣委組織部在調查走訪中發現了這個「能人」,了解了詳細資料後,立即對其進行跟蹤培養,並選派他到河南新鄉參加省委組織部組織的農村致富能人培訓班,使他的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定人培養的辦法,大悟縣積極引導農村能人參加黨組織活動,列席接收新黨員支部大會,聽黨課,增強入黨的光榮感,在全縣形成了人人爭當能人的良好氛圍,全縣共發展470名農村能人入黨,有2630名農村能人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1350人被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培養。

「要想儘快實現全縣農民的共同富裕,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大悟縣因人制宜,採取多種方式,幫助農村黨員早日富裕。該縣積極整合各種培訓資源,聘請農技專家、能人典型授課,讓有一定致富能力的農村黨員儘快富;為黨員提供貼息貸款,運用「基地+黨員+農戶」的模式進行傳、幫、帶,讓想富但缺乏技術、資金的農村黨員通過帶動逐步富;採取「結對子」幫扶的方式,提供致富信息,確定發展思路,幫助年老和喪失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村黨員走出困境,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里城鎮柏園村原是一個貧困村,彎彎曲曲的山路曾像一條條沉重的枷鎖,鎖住了村民甩掉貧窮的願望。該村黨員汪良雲,曾在外打工,年收入10萬元以上,是三里城鎮跟蹤管理的黨員致富標兵。為了幫助村里脫貧,鎮黨委帶着全村人的期盼,將汪良雲請回來擔任村支書。他一上任,就確定靠山吃山的發展思路,帶領村民在全村1.7萬餘畝土質肥沃的山場上發展茶葉種植,解開了貧困枷鎖。

茶葉種植

現在,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種植茶葉,僅種茶一項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村集體純收入20萬元,村集體50萬元的負債只剩下10餘萬,汪良雲自家的茶廠每年也收入20萬元以上。

通過把黨員致富標兵培養成村幹部工程,全縣已先後選拔了296名黨員致富標兵進入村級班子,1190名黨員致富標兵被列為村級後備幹部,農村基層組織隊伍不斷壯大。

建公司、建基地;帶頭致富,帶領致富。大悟縣委組織部建立的農村黨員「雙建雙帶」示範基地,占地2000餘畝,定期組織村幹部、黨員進行培訓,着重傳授適合山區發展的茶葉、板栗、蔬菜和食用菌等四個方面的種養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