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丹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丹鄉地處文縣東南丹堡河上游,南鄰四川省平武縣,丹上公路穿越全境。鄉政府駐地關爺樓,海拔高程1180米。總土地面積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66萬畝。全鄉有5個行政村,現有人口3087 人。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32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149.8萬元,糧食總產量11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52公斤,人均純收入691元。 [1]

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紋黨,花椒、貝母、蜂蜜、天麻。張家坪一帶有金礦。鄉境接連樓鄉、劉家坪鄉,全境屬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寶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

中文名稱: 上丹鄉

外文名稱: Dan Xiang

行政區類別: 甘肅省

面 積: 398平方公里

人 口: 3087 人

著名景點: 丹堡河

環境

上丹鄉,丹,指青山清水秀地上好的意思,因位于丹堡河上游,又稱「上丹堡」。水利資源豐富,境內的丹堡河為文縣八河之一。發源於上丹鄉海拔3382米的摩天嶺,經上丹、丹堡鄉,從尚德鄉田家壩村匯入白水江,流程48.6公里,年平均流量8.43立方米/秒。此外,還有陰山河、陽山河等河流,均為丹堡河支流。深藏於原始森林之中的「單池子」,擁有約100畝水面,是陰山河的發源地之一。

資源開發

上丹鄉,屬於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轄區,且是大熊貓故鄉的核心保護區。設有上丹保護站。海拔2000米左右的密林深處棲息着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屬於國家保護的一類珍稀動物,還有麝、毛冠鹿、黃麂、黑熊等。

上丹鄉水利資源極其豐富,發源於摩天嶺北麓的丹堡河蜿蜒流過全境,陰山河、陽山河兩條支流水量豐富,此外還有10多條潺潺溪流。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電力和農田灌溉提供了優越條件,50年代中期就建起了著名的上丹水渠,是全縣十大水利工程之一,可澆灌耕地1000多畝,被稱為上丹等村千餘人口的「生命線」。全鄉還建起了另外20多項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增加到2523畝。村民們利用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投資辦電,建起了多座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千瓦,使戶農民照明、磨麵用上了電。正在建設中的馬塘家水電站,裝機容量400千瓦,投資400多萬元,是近年來該鄉裝機容量最大的民營水電站。

農業

農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經濟林木主要有生漆、核桃、蘋果、雪梨等。還出產紋黨、花椒、貝母、蜂蜜、天麻。張家坪一帶有金礦。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鄉境內的特坪、芝尕坪地勢平坦,良田沃野,60年代曾是縣辦農場和良種場,現已荒蕪,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牧場。

氣候及地理

丹堡河兩岸有少部分平壩、河谷,大部分村莊坐落在半山地區,素有「兩溝八梁十面坡」之稱。境內高寒陰濕,年平均溫度攝氏14.4度,最熱月平均氣溫攝氏23.7度,最冷月平均氣溫攝氏零下2度,年降雨量560毫米,無霜期220天,.山大溝深,南與劉家坪鄉交界處的雙貓山海撥3382米,北與城關鎮交界處的郎卜山海拔2669米,羊圈嶺海拔2743米,溝壑主要有古坪溝、古道坪溝。植被良好,森林面積1.4萬畝,疏林草地1.2萬畝,森林覆蓋率大大高於全縣平均水平。

歷史

上丹鄉開發較早,張家坪和天頭坪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遺址。此地雖屬邊遠偏僻之壤,但有英才輩出。何宗韓(1678——1744),就是從山野之地上丹鄉天頭坪村走出的清朝廷高官,清雍正二年進士,乾隆年間曾任江南巡府,官至大理寺左少卿(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從三品,載《中國名人大辭典》。傳說很多,趣意豐富,是文縣歷史上最高的官。退官歸田後遊歷千里,著述頗豐,有《南遊日記》、《北遊記程》、《敦仁堂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