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余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余鎮隸屬於浙江省江山市,位於江山市與衢州市交界處,距江山市區7公里,有江山東大門之稱,東與塘嶺相鄰,西、南與須江鎮相接,北連四都鎮、衢江區後溪鎮。鎮政府駐地大溪灘村洞塘山。[1]

概況

上余鎮位於江山市東北部,東鄰衢江區。面積142.76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3.32萬人(2017年)。轄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溪灘村,距江山市區7千米;塘嶺村距市區22千米(公路)。浙贛鐵路過境,並設站。46省道(S315)與縣鄉道縱交錯。

沿革

1950年設大溪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改上余鎮。1996年,面積155.8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大溪灘、賀基、七一、余家、后庄、五程、江家、聯珠、航頭、上余、山頭、前湖、平坦、雁塘、一都江、陶村、李家、湖川頭、石灰壇、大夫第、劉家山、木車、珠丘、毛村、黃陳、雙塔底、方家、白雞地、江村、際頭、嶺陽、塘青、下西坂、下城淤、苦葉田35個行政村。

1998年4月?,分設塘嶺鄉。調整後,上余鎮東鄰塘嶺鄉,西、南接須江鎮,北連四都鎮、衢縣後溪鎮,面積91.3平方千米,人口9423戶、30936人(2000年),轄25個行政村,226個村民小組;塘嶺鄉東接衢縣湖南鎮,南鄰塘源口鄉、碗窯鄉,西靠須江鎮,北毗上余鎮,面積64.5平方千米,人口5138人(1999年末),轄10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駐青口。

2005年,撤銷塘嶺鄉併入上余鎮,鎮政府駐地不變(洞塘山59號)。2005年末,上余鎮面積155.76平方千米,人口3.80萬人。2006年,轄大溪灘、余家、航頭、山頭、一都江、平坦、李家、湖川頭、石灰壇、大夫第、劉家山、木車、雙塔底、方家、上余、七一、賀基、后庄、五程、江家、聯珠、前湖、陶村、雁塘、黃陳、塘青、白雞地、江村畲族民族村、珠丘、毛村、際頭、嶺陽、下西坂、下城淤、苦葉田3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溪灘村興余路105號。

地理

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屬浙西山地丘陵區,境內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黃基畈,為金衢盆地的延伸口。

鎮區域面積15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8萬畝,山場面積18萬畝,人口6.2萬(含園區),下轄21個行政村,34個黨支部,黨員1445人。

資源

本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分明,光熱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兼有盆地氣候的一些特徵,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針闊葉林帶。針葉林有馬尾松、杉木等,闊葉林有青岡、木苛、白櫟、杜娟等。經濟林以柑桔類水果為主,並有獼猴桃、板栗、茶葉、油茶、桑樹等,森林覆蓋率70%。

轄區

鎮區域面積15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8萬畝,山場面積18萬畝,人口6.2萬(含園區),下轄21個行政村,34個黨支部,黨員1445人。[2]

經濟

上余鎮有效保持了經濟較好發展:2013年鎮財政收入3472萬元,其中地方稅收收入2289萬元,國家稅收收入1183萬元。全年實現社會總產值95.5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7286億元,同比增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876元,增長率15.3%。

工業發展勢頭強勁。上余鎮工業經濟發達,浙江江山經濟開發區江東區座落境內。全鎮有工業企業269家,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有57家,億元以上企業9家。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2億元,年銷售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4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7286億元,其中工業投資8.2億元,農業投資0.3286億元,服務業投資1.2億元。

生態農業特色鮮明。上余鎮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利用塘嶺山區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以生薑、油茶為主的高山果蔬種植業,建有總面積2000餘畝的高山蔬菜基地、江村村生薑種植基地及塘二村千畝油茶種植基地,成功創建江山市生薑種植專業特色村。同時發揮傳統農業優勢,依託840畝糧食功能園區和643畝水稻制種基地,建設萬畝糧食主產區。建成塘嶺高山油茶種植、高源葡萄園、南美白對蝦養殖、水稻制種等農業特色產業基地4個,培育大夫第家庭農場和李坪高源葡萄家庭農場等市級規範化家庭農場兩家。全鎮白菇種植達500萬袋,城郊型的大棚蔬菜,無公害稻米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在養殖方面,擁有江山市種鴿、肉鴿養殖龍頭企業--萬里鴿場,大溪灘南山牛養殖場存欄量達200多頭。至2013年止,全鎮建有糧食、蔬菜、花卉、苗木等農業專業合作社82個。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上余鎮緊鄰城區,又是通衢北大門,區位優勢明顯。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錯,是我市重要"橋頭堡"。江山火車站位於本鎮迎賓村,浙贛鐵路及杭州至長沙高鐵由北向南貫穿全境。黃衢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即將動工建設的江山港四級航道穿越鎮域中部。南北向的46省道,"雙江線"公路,鹿溪北路和東西向的迎賓大道,上余至大溪灘公路、塘嶺至大溪灘公路、大溪灘至七一公路組成了三縱四橫的交通網絡。

功能區塊劃分明顯。全鎮由原大溪灘鄉、上余鄉、塘嶺鄉合併而成,功能區塊劃分明顯:迎賓、陶村、大夫第、李坪等鄰近城區村以對接城北新城,服務城區為主,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交通物流、商貿餐飲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山頭、一都江、余航、大溪灘等園區周邊村以服務園區為主,切實加大招商引資、規上企業培育力度,為園區企業提供各類保障資源;七一、五程、湖珠、上余等平原村依託糧食功能區,着力做大胴骨煲、桔香鵝等特色農家品牌,大力發展以生態產業、休閒旅遊為主的的第三產業;塘一、塘二、塘三、江村等塘嶺山區村則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高山果蔬及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建設。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上余鎮文化底蘊濃厚,有文物保護單位5處。積極推進村郵站、農家書屋、體育活動場所建設,覆蓋率均達100%。投資6000多萬新建上余初中,已經確定項目選址。投資1000餘萬新建上余鎮外來職工子弟學校。認真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打造精品排舞隊9支。2013年,陶村村投資80多萬元建成全鎮首個標準化文化禮堂。李坪村代表隊榮獲江山、衢州和省廣播體操大賽一等獎。一都江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