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新場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新場古鎮(景觀掠影)原圖鏈接來自 去哪兒網 的圖片

上海新場古鎮新場古鎮,古稱「石筍里」,素有「小小新場賽蘇州」之美譽。作為千年古鎮,新場積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其靜謐、美麗、多姿得到了世人的親睞。小橋、流水、人家、長街、茶樓、老店、小廟與古寺,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圖。上海新場古鎮還曾被大導演李安看重,成為電影《色戒》的攝製地。

簡介

上海古鎮新場,古稱「石筍里」,素有「小小新場賽蘇州」之美譽。南宋當時鎮區歌樓酒肆,商賈雲集,其繁華程度曾一度超過上海縣城,才得有「新場古鎮賽蘇州」之譽,是當時浦東平原上的第一大鎮。在新場成鎮之時,正值下沙鹽場鼎盛時期,鹽產量和鹽灶之多,勝過浙西諸鹽場。如今,新場古鎮並沒有被過多地開發,仍然保留着它獨特的歷史風韻。新場古鎮現保存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築,1200米元、明、清時代的石駁岸,以及69座古代儀門及小不一的100多戶明清古宅院,白牆、黛瓦、雕花門窗,古鎮老宅的風味油然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奚家廳和張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廳的東西合璧:東方傳統的四進三開的宅院 [1],儀門上羅馬的立柱、精美的馬賽克地面,無不體現出匠心獨運。在新場,古鎮河道兩側古民居綿延鋪展,街巷密集,呈現着千年以來典型的水鄉人家的獨特生活形態,是上海老浦東原住民生活的真實畫卷。

建築特色

新場古鎮是上海浦東郊區規模最大、歷史建築數量保存最多、保存最為完好、古蹟遺址留存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其中典型建築主要為多進天井 [2]式傳統住宅和傳統沿街商業建築,並有少量西式別墅類住宅和近代宗教建築,建築裝飾風格有鮮明的中西合璧特色上海文管委公布登記的第一批63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新場就占了30處。「說起小橋流水人家,人們就會想到蘇州、周莊、朱家角,其實我們新場早就比他們有名!」70歲的李老伯告訴記者,因為古時新場為鹽場,繁華非常,素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的美名。十三牌樓都有各自的故事。古鎮開發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場老街十字路口原先有座牌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國盛及其祖朱螳、父朱泗所建,以紀念他家三代都當上了二品官,故名「三代二品坊」,被譽為「江南第一牌樓」,可惜已被拆毀。經歷了千百年,十三牌樓早已殘破不全。去年古鎮開發公司已經投入部分資金,恢復了「三代二品坊」原貌,還吸引了著名導演李安前來取景。

王和生宅,民國初建,融東西方建築理念於一體,精工製作,前後四進,其封火牆整體保存完整。此外,張氏住宅更較王和生宅華麗,門窗儘是從意大利進口的軋花玻璃,客堂鋪的馬賽克百年來完好如初,見者嘆為觀止。

百年茶館「第一樓茶園」的三層臨河建築風貌獨特,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幾年前修舊如舊,現仍為茶園,平日有說書藝人在茶館內說書,茶室花兩元錢能喝上兩個小時的茶,聽一檔書。

奚家廳的西廳部分是明代建築,部分在清代重修,該廳有四進,前、後、中間共三個儀門,大廳京磚完好,看方雕刻精美,荷葉椽完好如初。難能可貴的是,兩廂房的楠木框架雖綻出條條木筋,略顯陳舊,但木材仍很堅實。

新場除了大量民居,寺廟、古橋、駁岸等古建築也不少。東嶽觀始建於明代,至今道場不斷,是南匯道教協會所在地;南山寺是具有700年歷史的古寺,建於元大德十年(公元1307年),如今香火甚旺。此外,城隍廟——1903年黃炎培在這裡的廣場上曾作過演講,仍保留有大殿及西廂房

古橋亦有不少。千秋橋是南匯保存最好的石拱橋;洪橋經修復,還原了明代洪福橋的模樣;包家橋又恢復了明代多級踏步的石板橋格局。此外,東倉橋、西倉橋、福安橋、太平橋等古橋,也依然留存見證着新場的歷史

新場的馬鞍水橋石駁岸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座馬鞍水橋形態各異,年代不同,最早的始建於宋代,最晚的建於民國。這些水橋和駁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古河岸石雕博覽會,如果把駁岸上的古建築和小橋融為一體看,這枕河人家的風貌盡收眼底,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如詩似畫。專家稱,這是新場可以與麗江比美之處。

視頻

上海新場古鎮 相關視頻

浦東紅色旅遊,今天從新場古鎮開啟
有空去看看?上海千年古鎮新場正成為藝術家聚集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