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成立於1982年9月,是社科類綜合性出版社,出版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史學、文化、教育、軍事以及工具書地方志(含年鑑)等各類圖書。所出圖書多次榮獲中國和上海市的各類圖書獎項。多年來,備受各界的廣泛支持和關注。

基本信息

公司名稱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總部地點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 [1]

成立時間 1982年

經營範圍 主要編輯出版本院的研究成果和為研究所必須的參考圖書。

郵編 200020 [2]

出版社簡介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成立於1982年8月。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

出版政治、經濟、法律、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各類社會科學圖書。各類圖書有學術性專著、理論著作、應用技術和工具書,如字典、辭書、以及地方志、年鑑等資料性書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設四個編輯室,同時設經理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最初由丁日初任籌備組負責人。1984年後,擔任社領導的有:李光明、丁日初、葉慶俊、徐陽、朱慶祚、陳俊賢、陳惠麗、孫克勤、張家俊。

科學院簡介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9月7日,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社會科學院,由當時的中國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和上海歷史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合併而成。初期設有哲學、經濟、歷史、政治法律和國際問題5個研究所。文革期間被迫關閉,1978年5月正式復院。

上海社會科學院為上海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全國最大的地方社會科學院。現設有2個研究院、15個研究所、9個職能處室、11個直屬單位和近20個院直屬研究中心。在職工作人員770餘人,在讀研究生580餘人。

基本定位

構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

指導思想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繁榮發展先進文化,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建設。

總體目標

成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成為黨和政府信得過、用得上、靠得住、離不開的重要思想庫和智囊團。

作品推薦

印度通史

本書從印度文明的孕育形成到兼容並蓄、傳承更新、發揚光大,展現了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生命活力和珍貴遺產及其對亞洲和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

女性心理學

瓊·C·克萊斯勒,康涅狄格學院心理學教授。克萊斯勒博士自1979年起在康涅狄格學院、美慈學院、聖托馬斯·阿奎奈學院教授女性心理學。她已出版的書籍廣泛涉及女性和性別問題,特別是女性健康問題、經前問題、體重問題和體形意象問題。她是《性角色:研究雜誌》的現任編輯。本書由瓊·c.克萊斯勒、卡拉·高爾頓和帕特麗夏·D.羅澤編寫。這是一本關於女性心理學的一些引人入勝的精彩演講的匯編,這些演講者在女性心理學領域學養深厚。本書適用於作為女性心理學、性別心理學、性別角色發展課程的教材和補充讀物。由於內容生動,觀點權威,這本書自然也適合關心女性心理和健康的普通讀者閱讀。

歐洲中世紀史

本書是歐洲中世紀史研究方面的經典著作,為美國數百所高校採用作為教材。本書的一大特色是C·沃倫·霍利斯特清晰的歷史觀和動人的教學法,現經朱迪斯·本內特精到的修訂而成第十版,覆蓋了更多關於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內容,包含了經全面修訂的系列地圖、一組新的關於中世紀傳說的短文等更多內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學時意識到當今世界"是中世紀的產物"。《歐洲中世紀史》一書向今天的學生全面介紹了我們當前社會的中世紀根源。

《宗教思想史》

這是一部雄渾沉厚、氣勢磅礴的世界宗教史著作,世界宗教史權威米爾洽·伊利亞德

歷經10年撰述而成,主要是依據他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索邦高等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匯集成這部空前的作品。

《宗教思想史》是西方著名宗教史家米爾恰·伊利亞德(1907-1986)的代表作之一,它綜合反映了20世紀西方宗教的研究成果。米爾恰·伊利亞德1907年3月9日出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特的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格奧爾基·伊利亞德是一名上尉軍官。

是摩爾達維亞人,摩爾達維亞人生性憂鬱、充滿詩意、喜好玄想;母親是奧爾特尼亞人,奧爾特尼亞人熱愛冒險、精力充沛、性喜騎馬。父母親不同的性格給了伊利亞德雙重的影響,伊利亞德好勝心強、敏感、詩意盎然,但有時卻陷入絕望、中學時代的伊利亞德熱衷於科普創作,夢想着"用文學形式來處理科學問題",同時對於宗教、東方學和神秘主義的興趣與日俱增。1925年高中畢業,就讀於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和哲學系。1928年到1931年在印度學習印度瑜伽和奧義書,

同時刻苦學習梵文,印度的三年經歷成為他學術生涯中極其後重的一筆。伊利亞德在文學創作方面數量頗豐,作為學院派小說家,其學術重心始終在宗教研究上。二戰結束後到1955年,伊利亞德一直居住在法國巴黎,這一期間他的宗教研究達到了一個頂峰,以法文的形式出版了一系列宗教著作:《比較宗教的范型》、《宇宙和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瑜伽:不死與自由以及《薩滿教》。這幾本著作幾乎涵蓋了20世紀所有宗教已經的重要領域,使他迅速崛起成為一名蜚聲國際學術界的宗教史家。

1956年伊利亞德以訪問教授的身份應邀到美國芝加哥主持哈斯科爾講座,次年任芝加哥大學宗教系主任和教授等職,與同事將芝加哥神學院建設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從此伊利亞德與美國宗教史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1961年主編出版了《宗教史》創刊,成為美洲大陸宗教研究的一份重要刊物。80年代,伊利亞德的學術聲名日盛,擔任《宗教百科全書》的主編,不幸於1986年4月22日逝世。就在他去世一年之後,16卷本的《宗教百科全書》正式出版。

這部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數以百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參與的著作的出版,為伊利亞德的學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宗教史作為一門學科,不僅要描繪歷史上各種宗教現象的發展過程,更應該在空間上揭示宗教的結構以及宗教對於人類的意義。伊利亞德強調宗教學家不僅是一個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現象學家。

伊利亞德還特別重視"宗教史"研究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本書全方面地展示了人類歷史上各種紛繁複雜的宗教現象的發展過程,伊利亞德特別注重了那些對人類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的宗教思想的創新,突出了人民在遭遇深層危機之際是如何通過宗教的創新來解釋、擺脫和化解這寫危機的。

但是伊利亞德強調任何宗教思想的創新都不是憑空而起的,都以一定的傳統宗教思想為基礎。伊利亞德在書中大量吸收和融合了20世紀在專門宗教領域中其他大師級宗教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還特別關注了一些被以往宗教史家所忽視的宗教思想,因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於宗教多樣性和複雜性的認識。

本書分為3卷,第1卷勾勒了舊石器時代、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希臘、小亞細亞、巴勒斯坦以及伊朗在內的古代文明的宗教觀念;第二卷敘述了中國宗教、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發展歷程;

第三卷講敘了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基督教宗教改革時期的思想激盪、中世紀猶太教神學思想的演進、中國西藏宗教的基本發展等。每一卷附有一個長篇"研究現狀:問題與進展。評論性書目",羅列了相關宗教專題的已經書目和原始材料,並且做了精闢扼要的評論,既可供讀者做進一步的研究參考之用,又可以對西方20世紀宗教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