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10月,當時屬中國科學院。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本所目前設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當代史、上海史五個研究室和《史林》編輯部、圖書資料室和辦公室。目前共有43人,其中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1]14人,獲博士學位者30人。

經過近六十年的積累和數代學人的不懈努力,本所以學科建設為重點,同時積極拓展智庫功能,已經在許多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歷史學研究重鎮。今後,將在繼續保持城市史,特別是上海史學科傳統優勢和特點的基礎上,深化近現代史研究,拓展江南史和當代史研究。

重點學科

城市史研究

近年來,上海城市史研究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濃厚興趣,成果豐碩。這種研究狀況與上海在中國的地位密切相關。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政治重鎮,是與西方聯繫最廣泛最密切的中國城市。1949年以後,上海在前30年是中國的工業中心、商業中心,是中國除了北京以外的政治、文化重鎮。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走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其發展之快,成就之大,世界矚目。上海的地位決定了要研究近代、現代、當代中國,都一定要研究上海。

上海城市史研究特別受到上海學者的重視。早在20世紀30年代,柳亞子先生領導的上海通志館,就對上海史研究作了全面規劃,搜集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建國以後,中央政府於1956年在上海建立了歷史研究所與經濟研究所,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對於上海城市史的研究。

上海城市史研究是歷史研究所傳統優勢項目。歷史所自建立以來,一直將上海史列為全所研究重點,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經編寫、出版《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辛亥革命在上海》、《五四運動在上海》等資料匯編。1978年恢復研究工作以來,又編寫、出版了《上海史》、《上海史研究》論文集兩輯、《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兩輯二十種、《近代上海大事記》、《現代上海大事記》、《上海工人運動史》、《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合作)、《近代上海繁華錄》、《五卅運動史》、《上海外事志》、《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等一大批專着與資料書。1999年出版15卷本《上海通史》,2007年出版近700萬字的《上海大辭典》,2009、2010年相繼出版20多卷本《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2010年出版「上海的外國文化叢書」第一輯、《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上海盧灣城區史》、《西學東漸第一校:徐匯公學研究》等書。2005年至2009年,歷史研究所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哲社規劃項目共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大多選題與上海史、城市史研究有關。

根據上海城市史研究重點學科建設的總體規劃,本重點學科已啟動「近代上海工部局研究」、「近代上海公董局研究」兩個重大項目,並着手規劃「外語文獻中的中國城市」、「中國城市史研究譯叢」等項目。歷史所與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上海人文紀念研究所」,重點開展上海名人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中,本重點學科學者與海外學術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歷史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康乃爾大學歷史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日本上海史研究會[2]、韓國國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機構和有關學者,建立了相對固定的合作關係,多次聯合召開學術討論會,交流頻繁。2010年11月,歷史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近代知識·職業·組織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歷史所匯集了一批從事上海歷史研究的專門人才,隊伍整齊。今後,將在《上海通史》叢書、《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系列研究和《上海大辭典》大型工具書的基礎上,進行「上海學」理論概括和理論提升,形成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上海特點的都市學或城市學研究。

近代中國研究

近代中國研究也是歷史所傳統的優勢學科,熊月之研究員的西學東漸研究,楊國強研究員的晚清上流社會研究、羅蘇文研究員的女性研究,周武研究員的江南社會研究,馬軍研究員的國民黨政權研究,張劍研究員的科學社團研究、李志茗研究員的近代政治制度與晚清幕府研究,都極具特色,展現了歷史所雄厚的實力。

參考文獻

  1. 副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搜狐,2021-05-07
  2. 研究會成立分析報告,豆丁網,201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