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游思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上游思維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思維。與之相對的是下游,在下游解決問題,我們只能被動反應,治標不治本。

作者丹·希思提出,大部分人都處於下游區域,疲於應對一個又一個問題卻無力擺脫。我們太過專注於眼下,卻忘了逆流而上,去上游尋找問題的精準干預點。

書中列舉了上遊行動的成功和失敗案例,揭示了三大思維陷阱和七大成功策略。

三大思維陷阱:無視問題、缺乏責任心和隧道視野;

七大成功策略:團結合適的人、改變系統、找到抓手、設置問題預警、謹防假成功、避免二次傷害、找到買單的人。

上游思維不僅適用於組織,也可以用來改善個人生活。如果你經常處於「救火」狀態,如果你想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不妨來看看這本書。

作者簡介

丹·希思(Dan Heath)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曾任哈佛商學院研究員,現任杜克大學高級研究員。創新媒體教育公司思睿(Thinkwell)創辦人之一。和哥哥奇普·希思合著過「行為設計學」系列四本書:《打造峰值體驗》《零成本改變》《讓創意更有黏性》《掌控關鍵決策》。希思兄弟的書在世界範圍內已售出300多萬冊,並被翻譯成33種語言。

原文摘錄

在本書中,我將「上游的努力」定義為:在問題出現之前就預防問題的發生,或者換句話說,系統性地減少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我們能拿出對自己孩子一半的關心,去關心一下鄰居的孩子和他們的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該面對和賭博一樣低的成功概率。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應當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之上。雖然箇中道理顯而易見,但即便是那些努力追求公平和正義的人,有時也會忘記這一點。社會部門的人需要應對這麼多項目的悲劇就在於,他們的工作之所以必要,是因為系統缺陷的存在,但領導者卻心照不宣地接受了這些帶有缺陷的系統。幾年前,我和一個基金會合作,這個基金會的目標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經濟保障。它支持的項目之一是為低收入人群提供財務培訓。但我們應當明白,它所服務的群體之所以貧困,並不是因為缺乏財務知識——該群體貧困是因為缺錢。是一個缺乏足夠發展機會的系統塑造了他們。

書評

標題沒寫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反過來說更科學。

遠慮是上游思維。我們要考慮長遠的事,在問題沒有發生之前、在沒有任何跡象的時候,我就考慮到而且安排好了,我「先天下之憂而憂」,非常高級。

近憂,則是下游思維,已經出事了才想起來擔心,那只能疲於奔命。

上游思維需要你有眼光和責任感,另一個要求,你還需要資本。 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士」的。

士是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最下一層和平民的最上一層,士是有社會地位的人。

《論語》里總說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那什麼是君子和小人呢?我們現在都是從道德品質角度去理解,但孔子當時的本意,君子和小人是身份的區別。

說的極端一點,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奴隸。為什麼對君子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對小人沒有這些要求呢?因為小人沒有資本。

再比如你學過《曹劌論戰》,一上來就說「肉食者謀之」,什麼意思?沒有資本,就沒有資格謀劃大事。 當然人在自然意義上都是平等的,資本不是絕對的東西,有時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我們說的有資本,在今天並不像古代那樣是跟出身血統、社會職位和經濟狀況掛鈎,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狀態。

這個狀態叫做「自由」。這個資本叫做「餘閒」。 *

有一位單親媽媽叫琳達。婚姻不幸福,收入還很低,但是琳達非常愛自己的兒子,她說我一定要讓兒子幸福。有一天,兒子回來說想參加學校的籃球隊,需要150美元買裝備。這孩子平時有點孤僻,打籃球也許能讓他結交幾個好朋友,也許還能磨練品格,而且他真的喜歡籃球……

琳達很高興。可是琳達手裡沒有150美元。 街口有個放高利貸的,琳達可以先借錢,下個月發了工資再還 —— 一個月的利息是 20%。從理財常識來講,這樣的利息等於搶劫。

琳達借這個錢就等於給自己套上了枷鎖,這是一個無底洞!但是琳達無法說服自己去拒絕孩子。 琳達別無選擇,只能去借這筆錢。等到下個月,她的經濟狀況會更加緊張。

一個小小的意外就能讓她陷入危機。她此後的命運將是一個接一個的緊急問題,她永遠都不會攢到錢。 你不能要求琳達有上游思維,因為琳達是一個奴隸。 很多人以為做大事的人沒時間想小事,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沒時間想大事。

心理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有本很著名的書叫《稀缺》,說貧窮會限制人的思維帶寬。琳達在下游救孩子都救不過來,她根本沒有工夫想上游的事兒。

你要跟琳達說,為什麼你不去學學辦公軟件什麼的,找個更好的工作呢?你這個要求就太高了。琳達不是聽不懂道理,但是她真沒有那個心力。她陷入了思維上的「管窺效應」:她只能看見眼前的一點點東西。

孔子時代的君子要學「七藝」,古羅馬人要學「六藝」,學的都是「自由技藝」。這些都是「做主」的學問 —— 給社會做主,給別人做主,最起碼也要給自己做主。上游思維是做主的思維。

不自由又談何做主。琳達是金錢的奴隸,還有很多人是日程表的奴隸,有的人是公司的奴隸,有的人是家庭和孩子的奴隸。奴隸的特點是永遠*被動*:是 reactive,是有個什麼東西先動了,他被迫跟着反應;是總被什麼東西牽着走。

奴隸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必須做的 —— 或者是威逼、或者是利誘,反正必須做 —— 沒有什麼多餘的可選項。

他這一百塊錢只能買那個,他今天下午的三個小時只能做這個。 蘇軾有句詞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營營」,就是忙忙活活做小事;「此身非我有」就是奴隸的狀態。 你的面前擺着各種選項,你才談得上研究決策科學。

可以做一些不是必須做、但是你想做的事,那才叫自由。 上游思維,琢磨的都是當前不必做的事。 * 希思講到,有個哈佛的學生,為了寫畢業論文,去考察了好幾家醫院,看護士們每天都做些什麼。你可能以為護士只會執行醫生的命令,殊不知護士都是解決問題的能手。

比如說,正好趕上一個從周六到周一都放假的長周末,醫院洗衣工沒上班,這個病房的毛巾不夠用了。護士不會眼看着病人沒有毛巾用,她臨時到別的病房拿了來毛巾就給用上了。這不符合規範,但是能解決問題。

再比如說,醫院給每個新生兒都配了一個身份識別器,挺貴的,出院的時候必須收回。有個產婦要出院的時候識別器找不到了,但是護士很有經驗,她能猜到識別器大概會丟在什麼地方,快速找到,就沒太耽擱人家出院。 護士們總能想到辦法。

她們既有耐性又有想法,她們對病人充滿愛心,她們永遠能幫你解決問題。

但是這份報告反映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那些醫院,好像永遠都不會學習。 新生兒身份識別器,一次找不到耽誤產婦出院,三個小時之後下一個產婦要出院,

又找不到。然後明天同樣的事兒又發生。然後下一個長周末毛巾又不夠用。每次都有一個有經驗的護士出來給解決,但是為什麼每次都需要解決呢?

我們不禁要問,醫院能不能改進一下流程?那些護士為什麼不提幾個合理化建議,把問題消滅在上游呢? 因為護士們被「緊急」淹沒了。

緊急的事兒會擠掉重要的事兒,近憂會擠掉遠慮。一個程序員打算花點時間學一項新技術,他擔心自己被新的潮流淘汰。

可是他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他一直加班,他幹的永遠都是緊急的事。你在每一個時間點看,學習新技術都沒有當時的工作任務緊急。

結果他就永遠都做不成那個「更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 那這些不自由的組織和人,怎麼才能獲得一點自由呢?希思提出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把遠慮包裝成近憂的樣子。

人作為一個動物,天生傾向於解決近憂。迫在眉睫的威脅會立即吸引你的注意力,遠在上游的東西很難帶來壓迫感。但是一個東西是近是遠,其實是主觀的認識。

比如說全球變暖 —— 我們這裡姑且假設全球變暖學說是真的 —— 你說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還是遠在上游?每一天的不行動都會加劇變暖。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是近在眼前的威脅。

心理學家說,如果說全球變暖這個問題有一張臉,是一個怪獸的形象,地球人早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一個真實的例子就是「臭氧層空洞」問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像冰箱之類的工業產品使用氟利昂之類的化學物質,對地球上空的臭氧層造成了破壞。

有人為了呼籲世界採取措施,說臭氧層出現一個空洞,這個洞正在越來越大了!其實這句話說的不太科學,嚴格地說只是像南極這些地方的臭氧層變得比較稀疏,並不是「出現了一個洞」的狀態。


但是「洞」這個描寫太形象了。洞是明顯的問題,洞讓人感覺必須得趕緊補上。洞把遠慮變成了近憂。世界採取了行動,臭氧層果然好轉。

第二個辦法是更根本性的辦法,主動創造餘閒。

「餘閒(slack)」這個詞的用法是《稀缺》那本書發明的,我看非常精準。餘閒就是不必馬上花掉的錢和不緊急的時間段,是你可以做這個也可以做那個的資源。

餘閒提供了選項。餘閒代表自由。你希望做個「有閒階級」。

餘閒允許你做一些不緊急的事兒,比如說享受生活……比如說上游思維。 對忙碌者來說,餘閒只能是強行製造出來的。你應該專門設定固定的時間用作餘閒。

希思说,有些医院规定,不管多忙,每天早上都要开个早会。这个早会是务虚会,同事们凑在一起抱团取暖。昨天遇到了哪些紧急状况,哪个患者差一点出事故,大家随便议论。

今天的大手術有沒有特別複雜的地方,容不容易出狀況,大家互相提醒一下。 人們可以在這樣的會議上進行頭腦風暴和集思廣益。要改進醫院流程,要搞上游思維,這就是最好的時機。

如果沒有專門的餘閒時間和務虛會議,你指望一個護士主動提出來「我要求搞流程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她會有旁觀者心態。

她會覺得在別人都埋頭苦幹做實事的時候,自己叉個腰站在那裡指手畫腳這個形象不太好,她怕別人對她有想法。 而這樣的時間段如果你不專門指定,就永遠都不會出現。

不要被小事擊垮。小事會在生理上給人造成真正的壓力感,會直接損害健康。我們也說過管窺效應的惡性循環 ,那是可怕的宿命。 把餘閒和上游思維聯繫起來,關鍵的道理是人應該隨時審視自己生活和工作狀態。

你每天做的哪些事是必須得做的,哪些事是可以自己選擇做的。我們要意識到可選項的寶貴,像安排工作時間一樣安排餘閒。 特朗普再忙,該度假度假;鄧小平琢磨的事兒再大,不耽誤打橋牌。疲於奔命的狀態並不值得自豪。

如果一個人忙得沒有餘閒,你就別指望他能思考大事 —— 說好聽點他就是一個工具人,說極端點他是一個奴隸。

可丁可卯,做每一件事都要體現效率從來不浪費時間,一天到晚跟打仗一樣連開玩笑、說閒話的都沒有,這樣的組織做的肯定都是小事。

高水平工作需要浪費時間,創造性勞動需要沒用的成分,上游思維需要氣定神閒。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每天起來都是坦然面對世界,穩穩噹噹積極主動,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必做的,時常琢磨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東西,

這才是理想的狀態。 有了眼光、責任感和餘閒,你就可以關註上游的事兒了

劃重點:

上游思維需要你有資本,這個資本叫做「餘閒」。一個辦法是把遠慮包裝成近憂的樣子,第二個辦法是更根本性的辦法,主動創造餘閒。 高水平工作需要浪費時間,創造性勞動需要沒用的成分,上游思維需要氣定神閒。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