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營子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下營子天主堂屬於寧夏教區,位於石嘴山市惠農區紅果子鎮下營子村,奉聖體為主保。始建於1881,重建於1990年,建築面積230m2。現任本堂神父張少青,會長周金奎,有教友600人。

教堂歷史

1881年,聖母聖心會的比利時籍神父閔玉清(Alphons Bermyn)在萬寶屯堡、寶馬屯堡分別買到82.5傾、32傾荒地,同時開了一條通往黃渠(今惠農渠)的渠(今寶馬渠);在通往石嘴山的道旁建立了下營子第一座天主教堂。閔神父從磴口三道河遷來兩家教友,這年有17人入教。

1883年,巴耆賢主教(Mga Bax)在陳官地宣布羅馬教廷的批覆,下營子屬西南蒙古教區。

1886年,閔神父調走,同年4月24日,中國籍神父陸殿英被派到下營子任本堂。1886年,下營子有教友164人。1891年,下營子荒年,陸神父收容饑民,買地安置他們耕種,藉此講道授洗,教友增至200人,同年,陸神父將舊堂、住房一併拆除,在原處建起一座磚木結構的聖堂。

1893年,陸神父被調大淖、小淖(在伊盟)傳教。1894年,董明文(F Vertomme)、胡際昌(P husbosch)、楊光波(Pvsnden abbele)神父先後在下營子任本堂。1900年,下營子堂被義和團拆毀,堂內裝飾及書籍被付之一炬。

1901年4月9日,代主教閔玉清主教帶南懷義(Panicp)、彭壽年神父(Henr Bongaerts)來寧夏。要求修復被拆聖堂等。1901年9月,梅柏華神父由歐洲來到下營子,與彭壽年神父繼續設法找回被義和團賣的婦女、嬰孩。同年12月13日,梅、彭二位神父被由山東來寧夏的義和團殘部龍占海等人殺害,胡禮會長將二位神父屍體運往三盛公葬於大堂下地窨子中。

1902年至1904年,下營子本堂神父頻繁調換,葛永勉(P Florent Claeys)、鄧德超(JonTerstppe)吳國興(Jules Dewolf)、馬文明(P Ramaekers)依次任下營子本堂。

1904年,馬神父與副本堂梅濟鼎(P Fcerlt)建起一座長18米,寬8米,高10米的哥特式(Styl Gothique)聖堂。堂院南北長60米,東西寬44米,內建神父住房,男女書房、客房等,另有菜園10畝。

至1922年,下營子再沒住神父,由住平羅的於廣義神父送彌撒。1952年,謝久敬神父任平羅本堂神父,給下營子堂送彌撒。1957年,候允希神父到下營子任本堂神父,1960年被捕入獄,下營子堂教務停頓。1966年3月4日下營子聖堂被拆。候神父於1976年3月28日逝於銀川,安葬於下營子聖地。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1983年,批准開放下營子堂,馬明德、劉靜山等神父相繼來下營子送彌撒,沒有聖堂,在教友家做彌撒,實行生產責任制後,就將生產隊的倉庫暫做聖堂,教友人數有所增加。

1990年,經政府批准、資助,各堂區教友捐資,本堂教友捐錢出工,銀川本堂神父劉靜山(後晉升為寧夏教區主教)指揮、支持,魏微神父帶領教友建起長25.2米,寬9.5米,高21米的新聖堂,同時建了神父、修女的住房,同年9月25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1998年由教堂出資,修了一條從紅禮路到教堂600米的柏油馬路。2004年4月教堂擴建,又建房屋五間,聖母山及堂院硬化500多平米。

彌撒時間

主日:上午:8:00 平日:下午:6:30

天主教

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1]。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隨着一些新教教派的相繼成立,天主教成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

天主教的經典是《聖經》。神學教義主要有上帝論、三位一體、末世論、教會論等。天主教內稱教會的節慶和紀念日為瞻禮[2]。天主教最重要的節日有四大瞻禮,即:耶穌復活瞻禮,又稱復活節;聖神降臨瞻禮;聖母升天瞻禮;耶穌聖誕瞻禮,即聖誕節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1054年大分裂,大公網,2016-02-14
  2.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