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淡定的中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淡定的中國人

說國民性,不必如魯迅柏楊一樣下筆太狠太損,其實,不淡定才是最恰當的定義。

基本資料

不淡定的中國人

作者: 梁實秋

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年: 2014-8-1

頁數: 288

定價: 38.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807696797

內容簡介

淡定是什麼?不爭,不搶,不浮,不躁,是內心到行為上的從容與平和。縱觀過去到現在的中國人的行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處處可見的插隊,中國式過馬路,暴發戶式的炫耀,無時無刻的遲到……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國人身上,成為一種獨特的國民性徵。梁實秋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這種種不淡定的表現,用淺幽默、淡批判的文筆將之描述出來,猶如一面鏡子,足以讓我們每個人對鏡自省。說國民性,不必如魯迅和柏楊一樣下筆太狠太損,其實,不淡定才是最恰當的定義。

作者簡介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學者、文學批評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人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目錄

第一部分:中國人似乎沒有講公德的天賦

排隊:陌生人聚集到一起便不肯排隊

吐痰:隨地吐痰罰款都無效

讓:小的地方肯讓,大的地方才會與人無爭

守時:害對方苦等,豈是抱歉就能贖罪

計程車:司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安全把握

旁若無人: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

謙讓:不需要謙讓的時候謙讓,需要謙讓的時候不讓

垃圾:社會上的垃圾比門前的垃圾更難處理

市容:只有臉面上的市容,後面則一時顧不了

孩子: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第二部分:只有個人,沒有修養

健忘:忘恩負義乃是最難堪的事之一

暴發戶:暴發戶,一定要讓人看得見

懶:可以推給別人的事,何必自己做

年齡:女人的年齡是一大禁忌

送禮:送禮是一件很費腦子的事

簽字:簽字足以代表一個人的性格

廢話:人不能不說話,不過廢話可以少說一點

幸災樂禍:同情心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態度

匿名信:匿名信是不可預防不便追究的

髒:髒一點無傷大雅

病:人在大病時,人生觀都要改變

握手:不要為了應酬每一個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

握手2:握手不一定文明也不一定野蠻

早起:早起晚起沒什麼了不得

吃醋:吃醋其實是一種嫉妒之心

義憤:給敵人真實的打擊不比義憤更好嗎

文藝與道德:文藝與道德沒有必然聯繫

第三部分:那些不可理喻的人和事

女人:說謊、膽小、聰明

男人:髒、懶、自私

洋罪:外國人的習俗在我國似乎不合國情

過年:壓歲錢不是白拿

一條野狗:一條無家可歸慘遭捕殺的野狗

厭惡女性者:指女人為禍水,是厭惡女性者的口頭禪

好漢:我們現在心目中好漢的標準不太高

虐待動物:防止虐待動物,卻不防止人類自相殘殺

狗:狗的眼力總是跟它的主人差不多

醫生:有什麼樣的病人,就有什麼樣的醫生

房東與房客:房東與房客總是在互相慪氣

第四部分:缺點都是對比出來的

錢:錢是人類的公娼

代溝:代溝現象隨時都在變化

包裝:國貨的包裝不是非常精美就是非常粗糙

獎券:買彩票也是賭博的一種

音樂:凡是人為的音樂,都是寧缺毋濫

生日:生日年年有,不稀罕

第六倫:主僕關係是第六種倫理關係

錢的教育:小孩所受的錢的教育,都是培養對錢的愛好

客:客沒客人嫌寂寞,有人嫌麻煩

教育你的父母:子女也有教育父母的責任

第五部分:那些繼承下來的「優良傳統」

求雨:他們雙膝落地,所為何來

風水:死生有命,非關風水

算命:人嘴兩張皮,信不信由你

鬼:鬼在活人的心裡,疑心生暗鬼

偏方:有些偏方實在偏得厲害

喜筵:客人忙着吃喝,主人忙着數錢

同鄉:同鄉觀念難以消除是有理由的

小賬:只要有錢,就有辦法

講價:講價的關鍵在於一定要狠

禮貌:現行禮節最令人厭煩的莫過於敬酒

拜年:拜年似乎成了一種苦悶的象徵

第六部分:小事化大,大事化可怕

搬家:搬家就像生病,很久才能緩過來

點名:點名可以幫老師多認幾個字

婚禮:婚禮應該讓小兩口自己瞧着辦

中年:別以為人到中年,才算完事

窮:窮若沒有酸支持,便不會持久

請客:席終人散後,只有自己善後

門鈴:一切煩惱都是生活環境造成的

談考試:考試是少年時的苦事

談友誼: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

說儉:奢和儉本沒有明確界限

談禮:除非太不合理總比沒有禮好

結婚典禮:結婚這件事,並不需要第三者參加

附錄1: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附錄2:醜陋的中國人(節選)

編後記:多少年來,依然不淡定

推薦

談到中國人的劣根性,總是繞不過兩個人,前者是魯迅,後者是柏楊。魯迅與柏楊在看待國民性時都有一針見血的洞見,但是,魯迅失於過狠,柏楊失於過損,都有些過猶不及的味道。梁實秋談國民性,則顯得溫和許多,現象還是一樣的現象,觀點也是類似的觀點,魯迅和柏楊說出來,縱然覺得他們說得對,但是又覺得被扒得赤裸裸的,不免尷尬,或被刺得鮮血淋漓,疼得要命。梁實秋與魯迅筆戰時,有不輸於魯迅的犀利和嚴謹,但除了筆戰之時的犀利,平時的他更多的是一個雅士,而非魯迅一般的鬥士。這使得他的雜文,在犀利之外多了一些溫和,多了一些寬容,反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不淡定的中國人》中,插隊、搶座、闖紅燈、送禮、吵架、隨份子、遲到、炫富、貪便宜……種種可笑或可氣之處,都並非那麼無可救藥,只是心理和行為上的不淡定而已。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淡定?中國人怎麼才能淡定起來?梁實秋和我們每個人都在思考。

後記

多少年來,依然不淡定

近年以來,中國人似乎越來越高調了,世界各地都活躍着中國人的身影,尤其是各個奢侈品店,各個旅遊景點。中國人露臉的機會越來越多,然而露臉得越多,卻也多了很多丟臉的機會。國內外很多媒體上,總是能看到對一些中國人的行為進行批評,面對這些行為,這些相關的批評,很多中國人都不淡定了。

提到中國人的不淡定,很多人也許得不出具體的定義。但是,提到隨地吐痰,沒有時間觀念,排隊經常插隊,過馬路不等紅燈,嫉妒成功的人,虛偽等等,中國人不淡定的形象便豐滿起來,進而躍然紙上了。所謂淡定,便是不爭,不搶,不急,不躁,反之,與這些行為相反的表現便可以統統稱為不淡定了。在淡定的反向表現上,國人的案例實在太多,不一一列舉。 談到中國人的劣根性,總是繞不過兩個人,前者是魯迅,後者是柏楊。魯迅與柏楊都是非常著名的雜文家,在看待國民性時都有一針見血的洞見,但是,魯迅失於過狠,柏楊失於過損,都有些過猶不及的味道。梁實秋談國民性,則顯得溫和許多,現象還是一樣的現象,觀點也是類似的觀點,魯迅和柏楊說出來,縱然覺得他們說得對,但是又覺得被扒得赤裸裸的,不免尷尬,或被刺得鮮血淋漓,疼得要命。梁實秋與魯迅筆戰時,有不輸於魯迅的犀利和嚴謹,但除了筆戰之時的犀利,平時的他更多的是一個雅士,而非魯迅一般的鬥士。這使得他的雜文,在犀利之外多了一些溫和,多了一些寬容,反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我們現在看中國人的種種不淡定之處,似乎覺得習以為常,甚至有些不以為然,以至於很多人會認為「反正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繼續這樣下去也沒什麼」,或者「有點壞毛病而已,無傷大雅,不必一直都說吧」。而事實上,中國人在國外以及港澳台地區的形象一直不佳,曾經的以及現在依然存在的不淡定之處,依然在不斷地刷新着大陸之外地區的人們對中國人不淡定形象的惡感。

嚴格做到完美的淡定,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因為很多所謂不淡定的行為已經深入到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中,甚至骨髓中了。消除這些不淡定,需要多年的不斷改變,不斷淡化這種「傳承」下來的不淡定,需要很多代中國人的努力。

梁實秋筆下的中國人,是21世紀以前的中國人,近的離現在三四十年,遠的離現在七八十年,嚴格說起來,好像不能等同於現在的中國人,但是,細看他筆下所寫的現象,細看他所描繪的當時人體現出來的心態和性格,與現在的中國人一一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年代變了,但是國民本性還是大同小異,這也便是為什麼被稱作國民性的原因吧。

在《不淡定的中國人》這本書中,「寫的是當年,說的是當下」,便是因為這本書的超時代性,跨時代性,就像樂嘉的《本色》所宣傳的「寫的是我,說的是你」一樣,概因同國同民之間肯定是有一些共性的,這個共性超越時間,超越地域,超越性別,存在於不同人之間的血液中。所以,從梁實秋筆下的中國人身上,依然可以看到我們當下的性格,當下的缺點,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對鏡自省」。

當逐漸改正了這些缺點,從不淡定變得淡定起來時,我們中國人才是真正的完美了起來,我們中國才是真正強大了起來。

在編輯這本書時,為了體現、突出國民性的特點,我們將整本書分成了五個部分,每個部分按類似的特點集為一類,並在文章中摘取、提煉了一些句子,放在目錄中原標題的後面,作為對原標題最合適的闡釋和延伸。在五個部分的篇章頁,根據不同的分類,對整個部分進行了總結,突出了該分類的共同特點,進而切實地能從書中看到現代甚至自己的缺點,然後對鏡自省,完善自我,甚至完善社會。

看了梁實秋的稿子,對比百十年來中國的變化與不變,更有感於中國人的不淡定,是以編輯此書之際,一者對梁實秋先生頗有崇敬之心,二者對中國當下仍有深切期望,兩者相激,乃有此文。

最後,我們附錄了魯迅先生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及柏楊先生《醜陋的中國人》的一段節選,以此與這本《不淡定的中國人》進行一下對比,以方便讀者能更清晰地感受梁實秋的風格。

媒體推薦

人們大概只記得梁實秋《雅舍談吃》《雅舍雜文》的作者了,而忘了其實他是個批評家,他也曾與魯迅筆戰了九年之久。《不淡定的中國人》這個定義做得很好,在討論國民性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給我們的人民一些寬容,其實,有些毛病和缺點算不上什麼劣根性,更說不上是醜陋和奴性。其實,爭也好,搶也好,急也好,只是不淡定而已。

——梁曉聲,《鬱悶的中國人》作者

梁實秋先生的文筆雅致平和,雖然筆下寫的是批評,但是批評而不批判,總給人留一些餘地,往往在淡淡的幽默之中,化解了那些戾氣和怒氣。

——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作者

這本書中寫的有的是民國時期的事,有的是他在台灣、美國的見聞,看似是過去,其實很多事很多現象與現在別無二致。梁實秋先生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的眼界寬廣程度,而他的筆力,又賦予了這種寬廣之上的厚度,這寬度和厚度又帶着一些幽默,一些從容。這樣的觀點和心態,值得我們當下所有人去了解一下。

——于建嶸,著名社會學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