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知歸處:茨威格的流亡人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茨威格晚年的流亡歲月,通過茨威格與家人、友人的往來書信和關於他的諸多傳記、文章等一手資料,發掘他的生活日常、精神脈絡和行為邏輯,探究他喪失故土、母語、文化參照、朋友、書籍和希望之後,陌生的世界在他眼中呈現的景象和這景象對他的衝擊,並試圖循此探尋這位著名作家自殺的動機。

在漫長的流亡歲月中,作為世界公民的茨威格愈來愈找不到精神的棲息之地,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流亡使他身心俱疲。故土不可歸,英國——甚至作為他心中文化藝術殿堂的歐羅巴大陸亦然。美國不是歸處,巴西雖有時讓他仿若「身處家鄉」也終歸不是他想要回去的昨日的世界。「我們在任何國家都將無家可歸,我們沒有了現在,也沒有未來。」

人間世,荒山明月都有歸屬,而他,遍歷世界,卻不知歸處。

2014年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傳記類獲獎作品

2014年前言評論INDIEFAB年度圖書獎傳記類提名

60歲生日前,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的重寫,獲得了一段舒適平淡的時光。

此前的幾年裡,他經歷了故國覆亡,並在漫長的流亡中發現自己已然喪失了母語和文化的參照。故土不可歸,英國——甚至作為他心中文化藝術殿堂的歐羅巴大陸亦然;美國不是歸處,巴西雖有時讓他仿若「身處家鄉」,也終歸不是他想要回去的昨日的世界。遊歷了那麼多國家和城市,肉體和靈魂雙重的流亡令他越發找不到棲息之地、身心俱疲,「我們在任何國家都將無家可歸,我們沒有了現在,也沒有未來」。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洛特在巴西彼得羅波利斯自殺。「我們的世界已經被摧毀」,他曾說,而這大概是他想到的回到昨天之前世界的唯一方法。

作者簡介

喬治·普羅尼克(George Prochnik)

小說家,人物傳記作家,自由編輯,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授英美文學。著有《追求寧靜》《普特南隱身之所》等。

書評

這本自傳給我最深的感觸是戰亂年代有錢的重要性,因為,能救人命啊!當無數猶太人被燒殺搶掠送進集中營受盡磨難而茨威格仍能在輾轉流亡中過着舒適甚至是豪華精緻的生活—美酒美食別墅度假寫作…雖然他的精神世界已經支離破碎滿地狼藉,但金錢確實幫助他度過了一段走遍半個世界充實豐富的時光,只是他的過於要求完美和敏感的心最終還是過不去那個坎。這本自傳折射出許多的當時的世界在面臨重大歷史變故下的社會形勢人情百態,做為個體的人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只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着踉蹌往前不知所措,大多數普通人被吞沒,物理消失,而小部分倖存者也難以全身而退最終是被自己的心魔打敗絕望自殺。 晚年茨威格在讀蒙田時所做的筆記中寫道,"對一個不願為這樣的時代而喪失自己的人性的人來說,一切一切的問題都歸結為一個唯一的問題,那就是:我怎樣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儘管有種種威脅和危險,我怎樣......堅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頭腦的清醒?我怎樣在這種獸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錯亂?"或許,他們正是這樣走出了森林,走出了黑夜,走完了一生,直至最後的自由。茨威格夫婦一起握着手服藥自殺離開世界。

不是單純字面意義上的茨威格傳記,而是結合文學、文化史和傳記多種形式來描繪刻畫茨威格的晚年人生。強烈建議結合《昨日的世界》來讀。書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茨威格去旅行社尋找他要移民的確定地點,用地球儀轉了一圈就問旅行社職員還有沒有別的地方。世界之大,已經沒有茨威格的容身(心)之所。本書借着茨威格短住紐約這段經歷寫到了大量流亡者/移民者對美國僱傭現狀及民主的影響。更多的人競爭極少數的職位。他們還需要克服各種難題來融入這個全新的環境,比如語言還有社會文化。不少人評論(尤其是漢娜·阿倫特)批評茨威格是沒有預料前景的失敗的猶太人,且認為茨威格從未走出鍍金的格子窗,沒確切發現那些落難流亡者需要什麼。花錢給對方在裁縫店做條新褲子,卻沒有同時配上一件新外套。從多個角度來看待久文壇上負盛名的茨威格,也是不錯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