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遇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遇詠》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不遇詠》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做的一首全唐詩作品。 此詩是王維前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詩人被貶濟州到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遺期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詩人這一時期的生活情況和人生追求。

此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和內心的痛苦與矛盾。開頭四句用典,形象地點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題;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最後四句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全詩章法謹嚴,自然而有風骨。

作品原文

《不遇詠》[1]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白話譯文

我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覆,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會自己不能參加,我也不願到權貴的家門阿諛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裡,心裡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家人的平安。

春天已經來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風吹動楊柳。

如今世人只為自己着想,我對這種現象很不高興,內心十分鄙視。

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自己想要的隱逸生活。

豈肯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

文學賞析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

詩共十二句。開頭四句,緊扣「不遇」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覆敘寫自己困頓失意的情形。北闕,指朝廷。首句是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意思是說自己退隱躬耕,因為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着。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後傳》),此處泛指權貴。第四句意思是:阿諛奉承權貴,可以獲得利祿,但自己的性格剛正不阿,不願這樣做,只能沉淪困頓。

接着的四句,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茂陵,。主人公落魄以後,遠遊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還是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流連賞玩吧。即使春天已經來到人間,和風吹拂,楊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卻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主人公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淒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閒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

這首詩每四句一轉韻,詩意亦隨之而轉換,是七古體裁中典型的「初唐體」,說明了王維的詩歌創作受初唐的影響很深。但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則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2]

名家點評

《唐詩鏡》:快小結,作淺着色。

《唐詩歸》:譚元春云:真不堪("百人會中"句下)。鍾惺云:"心不能",妙在"能"字,把不遇說得骯髒,不是窮愁("五侯門前"句下)。鍾云:四語直而婉,是高、岑絕妙歌行。譚云:讀此方知右丞真簡寂,經濟人原躁不得(末四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作不遇詩,輒多怨尤,語易腐。此獨破膽選聲,入雲出淵。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其中,寫鄉村景物和農家生活的田園詩充滿着牧歌情調,表現他閒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寫農村美麗如畫的風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山居秋暝》寫暮雨方霽,山村呈現的美景。王詩中那些描繪大自然幽靜恬美的山水詩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如《青溪》:言入黃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沒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閒,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不遇詠》 古詩文網
  2. 不遇詠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