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食周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食周粟,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hí zhōu sù,意思是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出自 《史記·伯夷列傳》。[1]

成語解釋

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成語出處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成語典故

商代末年,位於今河北東部的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齊。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接班。老爸死後,叔齊不願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矩,堅持要讓位給哥哥。為了讓弟弟安下心來做國君,伯夷偷偷地離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後,叔齊也離開了王宮,四處尋找哥哥。兩人團聚後,決定不再回孤竹國。

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較尊老敬老,兄弟倆便一起投奔,並在那裡定居下來。文王死後,武王繼位。繼位後的武王擴充兵力,準備討伐商紂。當周朝的軍隊進軍到今孟津地帶時,伯夷叔齊瞅機會跑上去,扣馬而諫,認為周武王此舉不孝順、不仁義。武王的將士聽後,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說:「這是兩個講道德的人。」並要求將士不要為難他們。

武王伐紂成功,天下一統為周,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兩人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兩個離開周朝的統治區,到一個叫首陽山的地方隱居下來,靠採集山上的薇菜充飢。一位婦人看到他們後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你們現在採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呀!」二人一聽,心想,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決定絕食等死,臨死之際,他們還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還不知道錯在你自己。神農、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間都已消逝無跡,我們的歸宿在哪裡?」

成語寓意

伯夷和叔齊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寧願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伯夷、叔齊這種堅持原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要有氣節外,也要適當掌握變通的技巧,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成語用法

含褒義。比喻清白首節,一般做動賓式;作謂語、定語。

示例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一·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老舍《四世同堂》:「他曉得,被日本人占據了的北平,已經沒有他做事的地方,假若他一定不食周粟的話。」

魯迅《故事新編·採薇》: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後開始實行。

視頻

不食周粟 相關視頻

生動的歷史課 不食周粟
故事中國之伯夷叔齊為道義守節 不食周粟

參考文獻

  1. 史話 | 不食周粟,搜狐,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