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讚頌了崔興宗不合流俗的清異品格,前兩句以隱居所在景物的超俗來映襯人物的性格;後兩句直寫崔興宗的形態,形神兼具,描述了崔興宗孤高傲世的神情。全詩語言直白少含蓄,描寫栩栩傳神,善用意象。

此詩或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張九齡罷知政事前。此時的崔興宗時隱居未仕,王維與盧象崔興宗家作客,同去者有王縉、裴迪等。而王維見崔興宗住處綠蔭濃郁、纖塵不染,很有感慨,遂作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王維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1]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詞句注釋

1.盧員外象:即盧象,開元年間(713-741年)詩人,常與王維裴迪等唱和,張九齡執政時被擢為左補闕、司勛員外郎。崔處士興宗:即崔興宗,王維內弟,當時隱居未仕。

2.重陰:指濃陰。

3.青苔:指陰濕的地方生長的綠色的苔蘚植物。

4.科頭:不戴帽子,把頭髮挽起髻。箕踞(jī jù):伸展兩腳而坐,形如簸箕。古時坐姿如今跪形,伸足而坐,表示不拘禮法。

5.白眼:形容蔑視拘束於禮法的俗士。《晉書·阮籍傳》載,阮籍能作青白眼,見禮法之士,便以白眼對之。

白話譯文

綠樹重重濃蔭遮蓋四鄰,青苔一天天增厚無浮塵。

挽髻踞坐在高松之下,用白眼看那世俗之人。

作品鑑賞

此詩的特點是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過描寫人物所在的清幽潔淨的環境,然後抓住人物"科頭箕踞"的動作和"白眼看人"的神態,寥寥兩筆,便栩栩傳神地塑造出一位寂居林下、孤高傲世的隱士形象。

"綠樹重陰蓋四鄰",這位隱士住的地方綠樹成蔭,古木參天。院裡的樹很大,樹冠都伸到周圍的鄰居家裡去了,既言風景秀美,又隱約點出主人在此隱居的時間之長。"青苔日厚自無塵。"地上的青苔很厚,綠油油的,自然沒有什麼塵土。這句話是說主人隱居於此,少人往來,又因為樹蔭濃密,所以院子裡長滿青苔。

首句寫空中,次句寫地面。這兩句環境描寫鋪墊之後,主人公登場。"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此處寫其伸足而坐之儀態。古人講究禮法,坐要有坐姿,儀態要端正,伸足而坐是不守禮法的行為。但是對於這位隱士來說,那些把世俗禮法奉為處事寶典的人,一律會被他白眼相待。

作者沒有描寫崔興宗的日常生活,沒有寫他如何待人接物,也沒寫他如何在山野里享受山水,只是從一個拜訪者的角度,寫了一個從遠處看到的概貌,就像畫了一幅靜態寫生一樣。在一個濃蔭如蓋的院子裡,透過籬笆可以看到地面上厚厚的青苔,一棵青松之下,一個散披頭髮、一臉孤傲之態的人,正伸開兩腿,以最舒服卻最不合禮法的姿勢坐在那裡。就這麼遠遠望去,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一個率性逍遙的隱士形象就躍然紙上。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個詩人特意點出的一個景物:松。在中國古代文化符號里,松樹不畏暴風驟雨,不畏酷暑嚴寒,是堅強、挺拔、高傲的象徵,一向用來比喻君子的品格。崔興宗坐在松樹之下,這個意象說明,詩人雖然沒有在詩句里有明確的褒貶,對崔興宗的認可與讚賞卻明明白白地體現了出來。

名家點評

唐·皎然《詩式》:首句寫林亭,二句承林亭,寫出一種幽靜之景。崔處士退隱林亭,自少往來者,地上青苔日見其厚,不必明言無人走而自可見無人走,所謂對景興起也三句從二句轉寫出遺世獨立之態:"科頭"見處士之瀟灑,"箕踞"見處士之高傲,"長松下"見處士之隔越塵俗,只七字耳,做出如許神境;一句中有層次,耐人尋味。四句從二句發之,找足脾睨一切之概,神理全在"看他"二字,"他"字尤見處士以青眼看摩詰也。疏野。

明·李攀龍《唐詩直解》:氣自睥睨,句卻清雅。結傲世語,出世語。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玩世情態,真是嵇、阮家風。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詩有當時盛稱而品不貴者,如王維"白眼看他世上人"……此粗派也。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