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北陸軍講武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北陸軍講武堂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珠林路25號的「東北講武堂」是東北地區歷史最久,培養幹部最多的軍事機構,東三省講武堂設立於1906年。它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列為中國四大軍官學校。大東區政協委員鄒長順建議:「東北講武堂」亟待引起全社會關注,應該恢復其原貌並作為教育基地加以保護。

「東北陸軍講武堂」與瀋陽大型企業中捷友誼廠相鄰,中捷友誼廠的搬遷對於凸現和保護「東北陸軍講武堂」舊址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遇。[1]

歷史介紹

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在廣東創辦的黃埔軍校,在東北也有一所這樣的學校,比廣東黃埔軍校還要早,它就是東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初稱東三省講武堂,張學良主政時期改名為東北講武堂。作為奉系軍閥的軍官學校,奉系軍隊的高、中級軍官基本都經過它的培訓。它在提高奉軍的戰鬥力,促進奉系軍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軍校史上也非常著名,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後來的黃埔軍官學校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四大軍官學校。

台灣,「東北陸軍講武堂」赫赫有名,很多老者是從這裡畢業的,包括其家屬對「東北陸軍講武堂」都有感情。

1907年8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各省應在省垣設立講武堂,作為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遂借用奉天陸軍小學堂房舍(大北關老將軍府院內)最終設立東三省講武堂。1908年10月移至奉天省城小東邊門外,校名始為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又改為陸軍講武堂選拔巡防營優秀軍官入堂培訓,學期一年。張作霖主政東北後,改名為東北講武堂。

講武堂設立之時,即頒行《東三省講武堂暫行章程》,規定「本堂為三省各營現帶兵官長研究武學之所」,「全堂設總辦一員、監督一員、分科教練官四員、總教習一員、分科教習四員、分科助教習二十員、執事官一員」,俱以陸軍學堂畢業學生出身人員充當,同時聘請各部隊長官來堂講習。培訓對象分為兩科,第一科為新編陸軍軍官,第二科為巡防、捕盜各營軍官。每期名額,第一科100名,學期半年;第二科200 名,學期一年。學員均由各鎮(師)、協(旅)、標(團)、營攤派選送。教學內容「分為學科、術科兩類:學科為戰術、軍制、兵器、地形、築壘、交通、衛生、馬學、服務綱要、軍用文牘等項;術科為各兵科操練、野操、體操、劍術、射擊等項」。

1908年10月始,開設陸軍、巡防兩個班,學期六個月,共舉辦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東三省講武堂停辦。1912年,巡防營改為陸軍師,為整頓軍隊,又繼續開辦,名為陸軍二十七師隨營講堂,分為軍官團和軍士團,1915年因中日交涉再次停辦。

張作霖接手東三省講武堂

1918年末,張作霖就任東三省巡閱使,為在東北進一步稱霸,大肆擴軍。為了解決軍官不足問題,1919年3月,在原東三省講武堂原址重新開辦講武堂,校名定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隸屬東三省巡閱使署,先後舉辦八期。講武堂改總辦為堂長,由張作霖兼任,委任熙洽為教育長、孫旭昌為總隊長,本部設教育、庶務、軍需、軍醫、獸醫、書記各官,學員編為四個區隊。

1919年5月,第一期學員由奉軍各部隊選送,共有222名在職而無正式出身之軍官入堂學習,授以初級軍事理論知識,1920年4月畢業。5月續招第二期,畢業學員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畢業學員391名。

1922年10月舉辦第四期,並調整機構,堂長之下設監督一人,由張學良兼任,肖其煊為教育長,增設步、騎、炮、工、輜術科擔任官各一名,由隊長或教官兼任,改區隊為中隊,設置步、騎、炮、工、輜五科,培訓對象主要是奉軍各部隊在職初級軍官,每期400名,學期一年。

學習內容分為學科和術科兩大部分。學科有兩項,一為六大教程(戰術、兵器、地形、築城、交通、軍制),二為典範令(各兵科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通信教範、內務規則、陸軍懲罰令等),以及馬學、衛生學等。

術科包括操場教練、野外演習、技術體操、劈刺、馬術等。教官由國內各軍官學校和留日回國軍官擔任。

第四期學員共有335名,除招收現役軍官外,同時招考青年學生約占三分之一,學習期限為一年,但青年學生畢業後須見習三個月方准補用。1923年10月本期學員畢業。

1924年1月復招第五期學員324名,改術科擔任官為科長。9月曾因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員臨時解散各回原職。翌年4月復又召集入校,於10月畢業。1926年6月改稱東北陸軍講武堂,8月招收第六期學員,委任朱繼先為教育長,增設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之。

張學良原準備報考保定軍官學校,後在東三省巡閱使署參謀長張作相鼓動下,決定進入東三省講武堂學習。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是非常刻苦的,自覺遵守校規,尊敬教官,團結同學,刻苦訓練,從不搞特殊,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張學良晚年回憶當時情況時說:「我頭一個月就考了個第一,第二月又考了個第一……當時學校里鬧點兒學潮,忽然傳聞考試有人作弊,就讓我們調換位子。那時我們有兩個教育班,差不多有一百多人。有一天老師出了四個題目,結果,除我之外,沒有一個人答完全,就我一個人全答對了。我也從不作弊。本來,別人並不太注意我,可這樣一來,同學和教官都注意我了,連郭松齡也看中我了,我就跟郭松齡變成了好朋友。當然,講武堂考第一,並不是我有多大的能力,實在是講武堂的學員那時候都是行伍的人,再加上我在講武堂也是很努力的。」

設立講武堂分校

當時的講武堂畢竟規模有限,每期只能招收400餘名,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而雄心勃勃的張作霖認為:要想雄霸天下,必須要有雄厚的兵力。為此,他在整軍經武、大肆擴軍的同時,深感軍事人才匱乏。

1926年3月,張作霖決定在北京黃寺成立講武堂分校,招考青年學生千餘名,定名為東北陸軍第三、四方面聯合軍團候補軍官入伍生隊,學期六個月,成績優良者進入講武堂北京分校繼續深造。8月,在北京、瀋陽兩地招生,經過考試錄取1000名學員。1927年3月末,入伍生隊學員經過考核全部通過,正式進入講武堂北京分校學習,稱為第七期。

1928年3月,隨着控制區域擴大,張作霖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後,又將東北二字取消,就稱陸軍講武堂。

陸海空專門班

自第十期學員畢業後,當即續辦第十一期,並將講武堂監督管轄的其他軍事教育機構,如高等軍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導隊以及新成立的技術班,全部遷至東大營。在原校址設立講武堂本部,統一負責各軍事教育機構的一切行政事務,監督仍為張學良,監督之下另設副監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擔任,同時設置教務、訓練、事務三個處,王瑞華出任遼寧該校教育長。

10月,所有堂本部及遼寧該校與新設立之各研究班等均已先後組織成立。同以前相比,此時的東北講武堂學科更全,規模更大,學員更多,並設立了各種專科教育班、研究班,還設有陸海空專門班。

1931年1月,招集各軍隊無正式出身之軍官及優秀之軍士共約2300名入堂學習,按學員素質分為甲、乙、丙三級。甲級即按該校原來教育計劃教學,乙、丙兩級則各增加一個學期,補充基礎知識。九一八事變時,第十一期學員尚未畢業,到10月下旬,陸續轉移到北平。11月上旬,校方宣布:因困難當頭,開學無期,東北講武堂停辦,學員提前畢業,回原部隊任職。

東北講武堂從第一期至第十一期止(九一八事變止),除第七期在北京外,其他各期均在瀋陽,總共畢業學員近萬名,另有各種專科班、研究班畢業學員1000餘人。

現狀

與其他三大軍校相比,目前有關東北講武堂的研究成果明顯欠缺,東北講武堂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加強對東北講武堂的歷史研究對於保護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物保護

2021年3月,被遼寧省文物局確定為遼寧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視頻

東北陸軍講武堂 相關視頻

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感受百年歷史風采
陸軍講武堂今日全面恢復開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