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南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縣,南傍大化、巴馬縣,北鄰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30公里。面積2415平方公里、人口30萬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之美稱。[1]

歷史

秦朝,今縣地東部屬桂林郡地,西部屬象郡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稱文蘭峒(土名木蘭峒),屬鬱林郡定周(今宜山)縣地。

東漢三國時期,今縣地屬吳國鬱林郡地。

晉,屬桂林郡龍剛(今宜山)縣地。

南朝,沿襲晉制。

梁朝,今縣地改屬馬平郡。

隋朝,屬鬱林郡。

唐代,今縣境分屬嶺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縣境屬楚。

宋崇寧五年(1106年),納土歸朝,置蘭州、文州,屬慶遠府轄地。

元代,蘭州改稱東蘭州,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州治今蘭陽。境內還有文州、安習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並安習州、忠州、文州入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州治今蘭陽。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遷今武篆鎮舊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東蘭土知州韋起雲將州治由武篆遷至東院哨(今縣城)。歷經明、清至今,州縣治所均未變更。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稱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

民國元年,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屬慶遠府管轄。2年,屬由南道管轄。16年屬田南區行政督察委員管轄。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1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4月,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為第七區行政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東蘭仍屬之。31年,第四、七區合併為第二區,治柳江。34年改屬第五區,治百色。38年改屬新成立的十二區,治鳳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東蘭縣。1950年元月,成立東蘭縣人民政府,屬宜山專區管轄。5月改屬百色專區管轄。

1965年8月,東蘭縣改屬河池專區(後改為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區該設地級河池市,東蘭縣屬之至今。[2]

地理

位置

東蘭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東經107°5′-107°43′,北緯24°13′-24°51′之間。東傍河池市,西鄰鳳山縣,南接巴馬、都安縣,北連天峨、南丹縣。距自治區首府南寧308公里。縣境南北長68公里,東西寬65公里,總面積2415平方公里。

氣候

東蘭縣位於中、南亞熱帶之間的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局部災害天氣頻繁,光、溫、水的地域差異明顯,四季分明。

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1965出版的《東蘭地形圖》量算,全縣總面積為2415平方公里,折為3622500畝,其中,耕地面積209165畝(1985年),占總面積5.77%,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為0.84畝。林業用地143萬畝(土山地103萬畝,已有林38.4萬畝,宜林地64.6萬畝,石山地40萬畝,已有灌木林14.7萬畝,欲造林地25.3萬畝),占總面積39.5%(林業局1981年數據)。宜牧地148萬畝,占總面積41%。水面為5.3萬畝(不含紅水河),占總面積1.46%。道路村莊工礦用地7.2萬畝,占總面積1.99%。難以利用石山34.7萬畝,占總面積9.6%。全縣土地利用率僅為47.9%。

解放後,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隨着人口的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少。1952年,耕地面積為157877畝,農業人口為122972人,人均耕地1.28畝。1960年,農業人口130627人,耕地159719畝,人均耕地為1.22畝。1970年,農業人口184151人,耕地176914畝,人均耕地為0.96畝。1985年,農業人口248112人,耕地面積209200畝,人均耕地0.84畝,比1952年人均耕地減少0.44畝。此外,植被受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據1981年的調查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04800畝,占總面積5.7%。僅1981年,受雨水沖刷和埋沒的耕地達1438畝,占耕地面積0.6%。

水資源

縣境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8.672億立米(地表水為16.07億立米,地下水2.602億立米),其中可利用總量4.794億立米(地表水3.5億立米,地下水1.294億立米),占總徑流量的25.67%。1985年全縣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保證率在50%為1.516億立米;保證率在75%為1.283億立米;保證率在90%為1.107億立米。全縣1985年需水量為1.047億立米,其中農業0.912億立米,工業0.078億立米,人民生活0.057億立米。縣內大部分鄉鎮均有水資源利用,但弄占、四合、五聯、三弄鄉以及金谷、坡峨鄉的部分村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全靠水櫃解決。

縣內河溪天然落差大,落差最大的是板老河,為311.8米;落差最小的是巴英河,為51.7米。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0150千瓦(不包括紅水河),可供開發利用11323千瓦,已開發利用2939.5千瓦。[3]

生物資源

植物

珍稀樹種金絲李(壯語費呂),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左右,干形通直,木材紋理結構通直密緻,材質堅重,耐腐耐水,特性強,不受蟲蛀,是珍貴硬木用材樹種之一,可用於艦、船、機械、高級建築和高級家具等。該樹種適應於石灰岩山區,縣境南部的石山地區,尚有零星分布。在比較陰濕肥沃的石灰岩山腳至山腰,常與其它樹混生,是偏陰性樹種,幼苗和幼樹多出現在林冠下,生長挺直。但因種子發芽困難,成芽率甚低,天然更新能力較弱,早年生長慢,數十年後生長較快。

高山柏,本地壯語稱"費樺"。據老人說,如今深山的崖壁樵砍不到之處,尚有生長。葉子鱗狀,木材芳香,屬柏科,它喜生高山石縫地或高坡上,生長較慢,縣境南部石山地區的太平、武篆、弄占、四合等鄉鎮均有零星分布。由於數十年來砍伐過多,有的地方已絕種。此樹紋理細緻美觀,呈淡黃色,木質堅硬,耐水浸,無蟲蛀,是高級家具和建築的珍貴木材。

優良樹種有香椿、杉、椎、櫟、樺、木荷、樟、黃枝油杉等,其中椎、櫟、樺、木荷為土山區自然生長樹種,黃枝油杉、香椿為石山地區自然生長樹種。

藥用植物有金銀花、淮山、首烏、雞血藤、使君子、石斛、山豆根、黃精、百合、水檳榔、土伏苓等。

牧草優等牧草有稗草、野葛藤、馬唐、藎草、芭芒、鐵線草、水草、肥育草、牛筋草;良等牧草有鴨嘴草、沙樹葉、畫眉草、石珍茅、淡竹葉、狼尾草、母雞藤、青香茅、五節芒、千里光、山螞蝗、野黃花;中等牧草有白茅、沙草、剌子莞、蛇尾草、地膽草、河八王、野枯草、薊、臭根子草、可朝肥、車前草、肥林、水社草、大青葉,畦畔蒿草。此外,還有低等牧草的粘子草、金茅、吊絲草、艾、爆牙狼等。纖維植物主要有龍鬚草等。

動物

獸類有猴、麝、獐、箭豬、山獾、九江狸、果子狸(又稱花面狸)、野豬、水獺、水麂、黃麂(又名黃猄)、黃鼠狼、黃猺、野貓,虎、豹已不見足跡。

鳥類有斑鳩、鷓鴣、野雞、毛雞、白鷳、野鴨、喜鵲、了哥、啄木鳥、貓頭鷹、鷹、鷂鷹、夜鷹、杜鵑(俗稱布穀鳥)、畫眉、鴉、麻雀。

魚類有鯉魚、塘角魚、夾錐魚、油魚、泥鰍、草魚、竹魚、連拐魚、小白魚、花魚等。

節肢、兩棲、爬行類節肢動物有蝦、蟹,兩棲動物有龜、鱉、蛙、蟾蜍等。爬行動物有蛇、穿山甲、蛤蚧、壁虎等。

昆蟲類有蜂、蟬、蟋蟀、瓢蟲、蜻蜓、蜘蛛、蝴蝶等。其他還有螺螄、蝸牛、蚯蚓、水蛭(俗稱螞蝗)等。

礦產資源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等機構遷來桂林,27年至30年期間,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張文佑等,在廣西省政府建設廳李有爵等配合下,開展廣西70餘縣境地質礦產調查。首次填制廣西東徑106度以東1∶25萬地質圖,其中許德佑等在縣境蘭木等地開展地質路線調查,發現三疊紀地層。

解放後,縣境內地質工作有了很大發展,自1958年以來,先後有北京地質學院(1958年)、鄭州煤田地質學校(1959年)、廣西石油隊(1960-1963年)、廣西水文地質隊(1960年)、廣西煤炭局130隊(1964年)、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967-1970年)、廣西651地質隊(1971年)、廣西第九地質隊(1975年)、河池地區地質隊(1976-1979年)等單位在縣境內開展石油、水文、區域調查工作及鐵礦、煤礦、水晶礦、黃鐵礦、鋁土礦等普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明境內地質構造特徵和礦產資源概況。

縣內礦產資源有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燃料礦產等礦產地20處,其中中型1處,小型4處,礦點和礦化點15處,以石灰岩等建築材料具較大的工業價值。

本段區劃

截至2003年,東蘭縣轄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長江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

截至2016年,東蘭縣轄6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長江鎮、泗孟鄉、蘭木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4]

經濟

農業

東蘭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屬土石山區,耕地面積少,土地貧瘠,水利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發展緩慢。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其次是黃豆、旱谷、紅薯、芋頭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木薯、甘蔗、煙草以及水果、瓜菜、藥材等。1952年,全縣耕地面積15.79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27萬畝,總產2181.1萬公斤,平均畝產102.5公斤,種植業總產值547.7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897.43萬元的61.04%。1985年,全縣耕地面積20.91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3萬畝,總產4823.72萬公斤,平均畝產153.5公斤。種植業總產值1806.6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148.29萬元的43.55%,1985年與1952年比較,總產增2642.61萬公斤,增長121.16%;平均畝產增51公斤,增長49.76%;種植業總產值增1258.89萬元,增長229.83%。

工業

解放前,縣內有紡織、染布、榨油、釀酒、磚瓦、竹器、木器等手工業。清道光八年(1828年)《慶選府志》記載:"手巾,東蘭州所出佳"。光緒年間有造紙及鐵鍋、犁鏵鑄造。民國時期有土糖、煙草等加工業。民國35年(1946年)工業總產值國幣5萬元,占社會生產總值的0.03%。

解放後,1952年始建縣第一家國營工廠"東蘭人民鐵工廠"。1954年起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79年以後,個體工業得以發展。國營工業生產規模由幾個人單純手工操作的小工廠,發展到有300多人採用電動機械的工廠。產品除銷售國內,尚有左旋多巴、泡沫玻璃、小型砌塊成型機和木衣夾等銷往國外。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174個,總產值由1952年25.9萬元增加到1038.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86萬元的20.02%,占國民生產總值6268萬元的16.57%。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占81.23%,集體工業占18.11%,個體工業占0.66%。

交通

縣境內山嶺連綿,溝壑縱橫,交通閉塞。明洪武五年(1372年),修築東(蘭)宜(山)驛道,隨後修整東(蘭)田(州)鹽道。清雍正八年(1730年),修築東(蘭)鳳(山)驛道。

民國期間,縣內道路稍有拓寬改直,便於馬匹馱運貨物通行。民國16年,縣農民協會主任韋拔群號召各鄉農會領導民眾修築道路,他親自指導武篆民眾整修和拓寬道路4條共45公里。民國28年,廣西省府因急需搶運車輛汽油及其他抗日軍用物資,修築河田公路,途經縣境東南110公里。民國33年,廣西再次淪陷,日軍逼境,河田公路破壞殆盡。民國35年,修築縣城至鄉府及鄉村間馬馱路825公里。

1949年至1985年,除修整原有馬馱路外,自治區還撥款和以工代賑修築馬馱路374.4公里,全縣馬馱路及修築新公路14條,全縣通汽車裡程384.4公里。1985年,全縣10個鄉鎮148個村,村村通馬馱,通汽車的有56個村140多個自然屯。全縣擁有1.5萬架自行車,572輛機動車。陸路貨運量11.61萬噸,周轉量706.8萬噸公里;陸路客運量91萬人,周轉量2811萬人公里。縱貫縣境北南92公里長的紅水河段,是縣內唯一水上航道,因灘險水急,解放前船隻最多年達20餘艘100多噸位。1949年民間有人力木船7艘66噸位,運貨量中1188噸,周轉量6.54萬噸公里。解放後對險灘作了治理,境內設立12處主要渡口碼頭。1974年以後逐步改建人力木船為機動船,當年有人力水船27艘,機動船2艘。1985年有機動船102艘1374噸位,貨運量2.73萬噸,周轉量153.9萬噸公里。

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全國各地辦新學的影響下,東蘭州廢科舉、止學宮,州署建立高等小學堂,為東蘭第一所官辦小學。民國15年(1926年)農民運動高潮,區鄉農民協會都辦小學校,還設農民夜學。1930年縣蘇維埃政府頒布施政綱領,提出"教育勞動化"和"創辦勞動人民免費學校",縣、區小學改為"蘇維埃勞動小學",招收貧苦農民及軍烈屬子女免費入學。民國22年東蘭縣推行國民基礎教育條例,鄉設中心小學,瑤族聚居地設"特種民族學校"。民國26年,教育廳在縣設立東(蘭)鳳(山)天(峨)3縣聯立國民中學,東蘭縣始有中學。民國32年,省教育廳在縣創辦省立東蘭簡易師範,東蘭縣始有師範教育。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事業,東蘭縣建立了從幼兒園到高級中學韻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初步改變了封建社會文化落後的面貌。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走了一條曲折的路。"文革"十年,教育成為重災區。經過撥亂反正,教育事業才獲得蓬勃發展。據1985年統計,幼兒園從1956年的1所入園幼兒62人,發展到現有幼兒園3所入園幼兒471人。小學由1950年的211所(點)學生2238人,發展到中心校150所、教學點797所,在校小學生41301人。初中由1950年的1所學生124人,發展到7所在校學生5709人。高中從無到有,由1955年設立1個班學生49人發展到高中2所學生1006人和農業高中1所學生292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學員91人。教職工隊伍也不斷壯大,全縣中小學教師由1950年274人發展到1935人(不含代課教師)。1986年,小學入學率為89%,鞏固率為92.7%,畢業率為77.8%,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7%,普及率為64%。

但是,由於種種失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教育戰線元氣大傷,使教育事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縣人口242664人,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386人占0.16%。具有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的13405人占5.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3383人占9.6%,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66114人占27.2%。12周歲及12周歲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有77618人,占31.985%。

文化

民間藝術

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劣風陋俗,說是"張謠風""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間舞蹈失傳。如壯族的《婚禮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鰍舞》、《螞拐舞》;瑤族的《盤王舞》;漢族的《斑鳩舞》等。1956年以後,縣、鄉多次舉辦文藝會演,挖掘壯族《銅鼓舞》等,經整理加工,分別獲地區、自治區群眾文藝會演獎。

銅鼓舞

銅鼓是東蘭縣壯、瑤族珍貴樂器。壯族銅鼓舞流行於大同、四合兩鄉,多為過年、婚日進行。它起源於勞動、祭祀、娛樂或禮儀,說法不一,從舞蹈表演形式看,則與娛樂較密切,流傳至解放初期的銅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銅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銅鼓聲息,舞蹈不止,極盡喜悅,銅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換人,往往延續一兩個小時。1956年,縣文化科、館對銅鼓舞進行加工整理,加進4位女演員,內容為慶豐收,有播種、穿山、驅鳥射獸、收割、篩米等情節,懸掛銅鼓改為座架銅鼓,架貼"慶祝豐收"四個金字。1970年,縣文藝隊改編銅鼓舞,賦予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的革命歷史內容,有歌有舞,表現工農兵政權誕生的喜人氣氛,獲地區文藝調演出優秀節目獎。1980年,大同鄉文化站組織農民表演的銅鼓舞,恢復原來面目,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獲獎。銅鼓舞自宋代傳入縣境後,民間把它當作"寶物""神器"。明、清時期,銅鼓大量從紅水河運入縣境,外地銅鼓匠也到長江哨紅水河邊的銅橋坳、乾能坳鑄造銅鼓。因此,紅水河沿岸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打銅鼓,表示哀樂。尤其是春節歡度"蛙婆節",紅水河畔遍地銅鼓響。解放初期,全縣民間銅鼓數以千計,沒有銅鼓的村寨、宗族被視為"冷鄉冷土冷族"。1958年大辦鋼鐵時,銅鼓被沒收,砸成"爛廢銅"送往工廠,蘭陽鄉一天就被砸爛200多面。縣物資局一夜就裝運7大卡車"爛廢銅"。"文革"期間再次沒收,珍貴文物銅鼓損失慘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傳於長江鄉的板隆、三堂、拉吉及東院鎮的達文、四由等村屯,以長短木棒頭尾相擊,發出不同節奏的響聲,表現農家的歡樂,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則三四人,多則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着一塊墊板,先擊板而後擊棒,發出音響,分有兩人對打、三人互打、眾人交打等打法。擊打節奏的改換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增添棒擊音響渾厚、雄壯效果,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長江鄉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受到好評。每年過節,舂榔舞都在該村表演幾天幾夜。

猴鼓舞

該舞流行於三弄鄉三合村布努瑤山寨。傳說瑤家祖先曾帶猴打勝仗歸來,以此表達其喜悅心情。用的樂器有兩面銅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銅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變的鼓點和靈巧的動作,模仿猴子機敏、風趣的特性,表現瑤山的生活氣息。猴鼓舞1957年參加縣群眾文藝會演獲獎。1980年參加自治區業餘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三等獎。

文物古蹟

位於太平鄉那臘村,寬約六畝。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銘2座,墓地門有石柱、石欄,門前有兩具石雕,武士持劍守衛,由石門進入墓地約30米,便是韋虎臣墓。陵墓用數百塊精雕細刻的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石條砌就。墓碑兩旁各立石獅、石麟、石牛、石馬、石豬、石鳥、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壞。今僅存石獅、石豬、石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數十條雕有各種花紋圖案的條石。

益壽橋

位於縣城馬鞍山麓,系廣西較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跨九曲河,為三拱石橋。明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60壽辰募款所建。民國29年被日機炸損。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

馬鞍山營盤

又名左營盤山,與右邊的巴托嶺營盤,夾峙縣城,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今遺址及山腰石梯通營盤嶺之要道尚存。

虎頭山隧道

位於縣城虎頭山半山,昔人題有"漪蘭山"三字於崖上。原道口有鐵爐一架,下置雙輪,入內時以炭火置爐中,推之先行,以驅蟲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獲岩,一通縣城。修於明代正德年間,今遺址尚存。

安撫司署

位於大同鄉更樂村州拉屯,建於宋崇寧年間,為文蘭州設治之所。現牆址及後山石牛、石拱橋、瞭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明永樂年間,徵調全州十二哨民工興建,今僅存城址,護城河、柱石磴、栓馬石、魚塘、水井及洪武年間開發的可通七關橋的舊州墜道。

蘇仙古棺岩

位於大同鄉永模村紅水河東岸蘇仙山懸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難攀爬,搭橋纏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內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積地面,有的插入石縫裡,有的插在石壁上,其製作為原木挖槽加蓋,棺內有屍骨,共中一付還留下一條4尺多長的辮子。有些棺內還有白土布,棺木多為松柏,常被木匠用來加工水桶、木盆出賣。1974年蘇托村磚瓦廠將棺材推下山崖作燒瓦用。今岩內僅存散落的屍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來歷不明,無史料可考。

舊州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數丈有石磴一座,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猶存。

旅遊

東蘭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嶺南地區避暑勝地。全縣森林覆蓋率73%,空氣中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2-5萬個,是城鎮的一千倍。旅遊景點有:拉甲山景區、小象山、駝峰山、月亮山、江平田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