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山吟》是盛唐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為悼念謝安之作,並以謝安自況。全詩貫穿了詩人李白的憂傷,雖是開頭歡喜,但後卻見悲涼之情,這種寫作情懷也就是李白意向寫悲情詩常有的寫作手法。該詩表達了李白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東山吟》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全詩可分為兩段。前八句為第一段,悼念謝安。由"悲謝安"領起。"我妓"二句以彼此對比的方式抒發悲感。我妓如花,他妓荒草,言外之意,我尚在世,他埋古墳。"白雞"二句,以具體行為悼念:"灑酒澆君"。"酣來"二句是"同所歡"的內容。末三句為第二段,以謝安自況。謂時代雖不同,境遇卻一樣。"何必奇"即不必奇。言外之意是,臨危不懼,詩人自己也能做到。[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東山吟[1]

創作年代;天寶元年(742年)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古體詩

作者;李白

作品風格;顯曠世之悲涼,嘆物是與人非

字數;69

創作地點;會稽

作品原文

《東山吟》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後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詞語注釋

⑴東土在晉唐時期代指會稽(紹興)一帶。《晉書·王羲之傳》:"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山即會稽東山。

⑵"白雞"句:謂謝安死後三百年。《晉書·謝安傳》:(安)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至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尋薨,時年六十六。

⑶澆:灑酒於地,以示祭奠。

⑷青海舞:應是舞蹈名,來歷不詳。

⑸紫綺冠:紫色花紋的帽子。

⑹"浩浩"句:《世說新語·雅量》: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字文度)。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洛下書生的諷詠聲,音色重濁),諷"浩浩洪流"("浩浩洪流"出自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2]

白話譯文

我攜手美麗的妓女,來到東山古謝安的墓地,為其祭奠,悵然傷悲。

我帶來的美妓如鮮花明月一樣恬美可親,謝安當年親近的美妓早已是荒草覆蓋的土墳中的寒土。

至從謝安夢見白雞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為你灑酒,咱們一起痛飲歡樂。

喝到酒酣興起的時候,我還為你獻上即興編排的青海舞,秋風吹落了我漂亮的紫色帽。

你當年風光一時,我也一時風光,時光的洪流滾滾向前,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李白曾帶着妓女,到東山憑弔其所崇拜的東晉名相謝安,並寫下樂府《東山吟》一詩。後人曾譴責李白「狎妓」、「心態不正」,攜妓女到他人墳前「比美」。中國文人、士大夫一向有狎妓嫖妓的傳統,李白也不例外。《東山吟》只是表達了李白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此詩是詩人悼念謝安之作,並以謝安自況。這從「悲謝安」和「同所歡」可以看出來。

公元七百四十二年,一生好作名山游的李白來到東山憑弔謝安遺蹟,寫下這首《東山吟》。謝安是東晉名將,李白非常敬重,寫過「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這樣的名句,自比謝安來言志。謝安築廬於東山,四十歲出仕,仍常用的成語「東山再起「指的就是謝安。謝安不僅有卓越的指揮才能,而且風流儒雅,多才多藝,世稱「大才疊疊謝安,後人嘆「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耳」。 「白雞夢」指謝安曾做過的一夢。這裡用來代謝安。謝有順在《從世俗中來,到靈魂中去》中寫道:「文學鼓勵我們用別人的故事來補充自己的生活經歷,也鼓勵我們用別人的體驗來擴展自己的精神邊界——每一次閱讀,我們仿佛都是在造訪自己的另一種人生,甚至,閱讀還可以使我們經歷別人的人生,分享別人的傷感。」

「東山吟」本是李白的個人感嘆,但自從這首詩流傳以來,李白的慨嘆就一直被無數的人所分享。是啊,那如花似玉的「他妓」已化作「古墳荒草」,但「今朝如花月」的「我妓」呢,還不照樣成為一堆「古墳荒草」供後人緬懷?我們從李白的「東山吟」上走過,我們的「東山吟」在那裡,後又將被誰吟哦?無論你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販夫走卒、乞丐傻瓜,結局並無二樣。由此想來,一種曠世的悲涼就會油然而生。 而這種悲涼,就是詩歌的魅力。[2]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酒鬼還是詩仙?一起走近豪放不羈的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東山吟》 詩詞文句網
  2. 《東山吟》 古詩文網
  3.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4. 賦臨終歌而卒的李白,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將浪漫進行到底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8-08-28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