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1]

雨映行宮辱贈詩,元戎肯赴野人期。

江邊老病雖無力,強擬晴天理釣絲。

何日雨晴雲出溪,白沙青石先無泥。

只須伐竹開荒徑,倚杖穿花聽馬嘶。

作品賞析

【鶴注】此寶應元年建已月得雨時作。

雨映行宮辱贈詩①,元戎肯赴野人期。江邊老病雖無力,強擬晴天理釣絲②。

(首章,從雨中說起,據來詩而答之。晴理釣絲,畜魚待赴也。)

①《通鑑》:玄宗離蜀,以所居行宮為道士觀。《杜詩博議》:《舊書·崔寧傳》:初天寶中,鮮于仲通常建一使院,甚華麗。玄宗幸蜀,常居之,因為道觀,寫帝御容,置之正室。郭英又奏請舊院為軍營,乃移去御容自居之。朱雲:此即玄宗行宮,當在成都城內,有謂近萬里橋者,非也。謝瞻詩:"楊鑾戾行宮。"②《詩》:"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其二

何日雨晴雲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只須伐竹開荒徑,倚杖穿花聽馬嘶。

(次章,承晴天說入,望嚴公枉過也。路不沮泥,見馬蹄可至。)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