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共有219則,點評579則。這些點評或是對原文內容的申發,或是評者自己觀點的表達,風格輕鬆詼諧,頗有現代「論壇」氣象,如點評中不乏後評者對先評者觀點的附和或反駁。習慣了SNS與論壇跟帖的讀者,讀此當有會心之處。這種在原文中夾雜評語的方式,創造了新的評點模式,在當時就獲得了成功。

基本內容

書名: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9787101102093

作者:張潮 尤君若

出版社:中華書局

頁數:348頁

開本:16

品牌: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寫的跋中所說:「令讀者如入真長座中,與諸客周旋,聆其馨欬,不禁色舞眉飛,洵翰墨中奇觀也。」張潮在選取《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幽夢影》評語時曾說:「其辭須不過譽,即與鄙意相反或者嬉笑怒罵皆無不可也。」(《尺牘偶存》卷五《與朱贊皇》)這一標準,使得一些不贊同張潮的評語也都保留了下來。如江含徵在評論第一五六則時就說:「心齋不喜迂腐,此卻有腐氣。」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潮的心胸與氣度。

後記

抱異疾者多奇夢,夢所未到之境,夢所未見之事.以心為君主之官邪干之故如此,此則病也,非夢也。至若夢木撐天,夢河無水,則休咎應之;夢牛尾夢蕉鹿,則得失應之。此則夢也,非病也。

心齋之《幽夢影》,非病也,非夢也,影也。影者維何?石火之一敲,電光之一瞥也。東坡所謂一掉頭時生老病,一彈指頃去來今也。昔人云芥子納須彌,而心齋則於倏忽備古今也。此因其心閒手閒,故弄墨如此之閒適也。心齋蓋長於勘夢者也,然而未可向痴人說也。 寓東淘江之蘭跋

序言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又號三在道人,安徽歙縣人,生於清順治七年(1650)。其父張習孔歷官刑部郎中,外放山東督學僉事,誥授奉政大夫。張習孔晚年僑居揚州,建詒清堂從事藏書、著述、刻書活動。他一生潛心理學,著有《詒清堂文集》、《周易辨志》、《檀弓問》、《雲谷臥余》、《七勸口號》、《家訓》、《繫辭字訓》、《使蜀紀事》等。

張潮出生後,張習孔於順治乙丑(1649)登進士第,此後家境漸佳,因此張潮從小生活優渥。他雖然自幼多病,但天資聰穎,「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張潮深受父親的影響,一直以父親的教導和期望為準則。張習孔的《家訓》中說:「吾家訓之首,惟望汝曹以孝弟禮義。先敦乎此,則大本既立,天必佑之……孝有大小,有偏全,揚名顯親上也。」張潮從小致力於科舉,十三歲開始學習八股文。十四歲初試不第。十五歲受業於溫陵孫清溪門下,補諸生。然而,隨着年歲增長,科場連敗,張潮始終也沒能取得功名,只做過翰林孔目這樣的從九品小官。從康熙三年(1664)到康熙十四年(1675),整整十二年間,張潮歷盡坎坷艱辛。追憶這一段經歷,他在《八股詩自序》中感慨:「嗟乎!遙記自乙卯溯於甲辰,積十有二載,星次為之一周,時物於茲迭變,人生幾何,誰堪屢誤?又況此十二年苦辛坎坷,境遇多違,壯志雄心,銷磨殆盡。自是而後,安能復低頭佔畢以就繩墨之為文哉?」

康熙十三年(1674),張潮遭遇家難,他的《因樹屋書影》批語中說:「予少時獲睹書影,甲寅之變,書皆不存。」科場困頓,又經此變故,此時的張潮開始轉向著書、編書、刻書的道路。然而,放棄科舉,也就意味着無法通過做官來實現揚名顯親的理想,張潮只好以文名來自我寬慰。如其在《幽夢影》中所言:「文名可以當科第,儉德可以當貨財,清閒可以當壽考。」(第一二〇則)

張潮繼承了父親在揚州的詒清堂之後,以著述與刻書為主,變家刻為坊刻,從此成為清初徽州府籍最大的坊刻家之一。他不僅致力於編書、刻書,自己也撰寫了許多詩文、詞曲、雜文等作品。與此同時,他還結交了冒辟疆、余懷、吳肅公、魏溪、彭士望、宋曹、徐芳、卓爾堪等一大批頗有文名的朋友,共同從事文學創作與編刻事業。

這一時期的張潮生活無憂,座上客多,「著作等身,名走四海」,以至於「雖黔滇粵蜀僻處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齋居士矣。……四方士至者,必留飲酒賦詩,經年累月無倦色」。這種專務交遊的生活,為張潮帶來了名聲,刺激了他的文學創作,但也為他將來的經濟與生計帶來了隱憂。《幽夢影》第一四五則說:「不治生產,其後必致累人;專務交遊,其後必致累己。」可見其晚年對此也頗有感觸。

張潮受晚明文學家影響,看重人生的「真」與「趣」,重性情,求趣味,愛美人、好奇書,喜山水、樂園林,追求恣意瀟灑的生活狀態。他的《雜興》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與追求:「有酒須進文人喉,酒氣拂拂十指流。有花須插佳人頭,雲英霧鬢歡綢繆。有興須同高士游,雄談往復堪相酬。有劍須掛烈士鞲,不平肯為人間留。」

當然,張潮也並不是一個只關心風花雪月的人,長期以來的儒家教育使他也非常關心民間疾苦,寫過許多感時傷事之作。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於欽定治河方略不當,再加上連日大雨,造成洪水泛濫,百姓傷亡損失頗重。張潮便寫了《苦雨行》,以表達自己的同情和憤慨。當時的人評論這首詩說:「乙丑夏秋,雨淫堤潰,民之死亡者過半。山來此歌字字描寫的確,覺楮墨之間,猶有餘哀。」這種對民生多艱的憐惜和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在《幽夢影》中也有所體現,如第六〇則:「天下器玩之類,其制日工,其價日賤,毋惑乎民之貧也。」其中的沉鬱不平之氣,雖山水煙霞不能掩蓋。

張潮的命運以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轉折點,這一年,五十歲的他因政治原因被告發人獄,致使先人所留剩餘無幾。對此,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作的《虞初新志·總跋》中有所記述:「予不幸,於己卯歲,誤墮坑阱中,而肺附中山,不以其困也而貰之,猶時時相嘬齧,既無有有道丈人相助舉手,又不獲遇存隱娘輩一泣愬之。惟暫學羼提波羅蜜,俟之身後而已。因附記於此,俾世之讀我書者,兼有以知我之境遇而憫之。世不乏有心人,然非予之所敢望也。」這一次打擊,不僅令張潮悲憤愁苦,也使他的生活陷入了窘迫困境。他在寫給孔尚任的信中說:「弟自前歲誤墮坑阱中,先人所遺盡為烏有,因自號為『三在道人』。僅存田宅與此身,余者俱不可復問。」(《尺牘偶存》卷七《寄孔東塘》)在《復沈契掌》信中,他又詳細解釋了「三在」的含義:「若弟百無一有,近年自號三在,其一,田尚在,不須買米;其二,屋尚在,不須僦住;其三,此身尚在,未就木也。」雖然看上去態度豁達,但其中悲憤可想而知。

張潮自幼多病,晚年境況堪憂,身體越來越差,但生活中令人煩惱的事情卻並未減少。對於這些,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多有提及,如:「及臘月中旬拙妻臥病……然數日之內,連遭二喪,慘可知矣。弟既已破家艱窘,萬狀不意,冬月又有無妄之災,書室中為強暴女流所蹂躪,詈罵污穢,不堪聽聞,幸官長廉明,不波及於弟。」(《尺牘偶存》卷十一《復王丹麓》) 種種難堪和不如意,漸漸成了張潮晚年生活的底色。但即便在這樣窘迫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不懈,先後編成了《檀幾叢書》余集、《昭代叢書》乙集和丙集,以及《虞初新志》二十卷。這種窮愁艱難的處境,在《幽夢影》中也偶爾閃現,露出一線影子,如:「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虞卿以窮愁著書。今皆不傳,不知書中果作何語?我不見古人,安得不恨!」(第一一四則)《昭代叢書》丙集刊刻完成之後,他原本還有丁集之想,只可惜身體和境況都已無法支持。康熙四十六年(1707),《奚囊寸錦》刻成。此後,就再無關於張潮的記述了。 張潮的一生都獻給了刻書和著述,他所輯刻的書約有十三種,其中最著名的是《虞初新志》、《檀幾叢書》和《昭代叢書》等,自著書約有二十九種,最著名的是《幽夢影》。在談及刻書之事時,他說:「種種拙選只為揚芳,匪圖射利。」又說:「我一人讀之而樂,則天下之人讀之而樂,從可知矣。天下之人讀書而樂,則千萬世之人讀之而樂,亦可知矣。夫至天下與千萬世人皆讀之而樂,則著書者之心與聚書者之心不咸大慰乎哉!」

明清之際是清言小品發展的高峰時期。這類作品一般語言簡潔,多以論斷為主,內容包羅萬象,既有立身處世的格言、個人對事物的品評、對生活情趣的描述,也有對生命與自然的思考,也被稱為雋語、法語、清記、清話、語錄等。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許多作品,比較出名的是屠隆的《娑羅館清言》、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洪應明的《菜根譚》、陸紹珩的《醉古堂劍掃》和呂坤的《呻吟語》。《幽夢影》繼承前人餘韻,引領清代李漁、袁枚等人的創作,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的橋樑。 周作人曾稱讚《幽夢影》說:「既是那樣的舊,又是那樣的新。」這「新」是張潮刻意求新、求奇的結果。他以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從一種新奇的角度寫出了人類共通的領悟和審美體驗。

從內容上來說,《幽夢影》一書中不僅有琴棋書畫、山水園林、讀書交遊、談禪論道、插畫賞月、對美人、飲美酒等文人愛好,更有作者對人生、處世的所思與所得,也有對日常生活的體會和觀察。張潮認為:「情必近於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六七則)表現在寫作上,他善於截選生活的片段,以一種「標本」式的展示來分享給讀者,生活中的瑣碎尋常之事,通過他的描寫,就從簡樸中顯現出趣味,於平凡中照見高雅。如:「凡聲皆宜遠聽,惟聽琴則遠近皆宜。」(第五二則)「宜於耳復宜於目者,彈琴也,吹簫也;宜於耳不宜於目者,吹笙也,管也。」(第一〇六則)另外,個人的坎坷經歷,也使得張潮對世情與人心理解得更為深入,書中多有此類新的理解。如:「立品鬚髮乎宋人之道學,涉世須參以晉代之風流。」(第一五五則)「觀手中便面,足以知其人之雅俗,足以識其人之交遊。」(第一七四則)這些內容,既有「情之幽微」的體現,也有「理之乍顯」的表露。從中既可以看出作者學問之淵博、趣味之高雅,也可以觀察到他的個人情懷與追求。

從藝術性上來看,《幽夢影》中最典型的便是對審美感受的描繪。張潮對生活有着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善於調動不同感官體驗來描述一件事情。如寫聲音對記憶的影響,他就說:「聞鵝聲如在白門,聞櫓聲如在三吳,聞灘聲如在涮江,聞騾馬項下鈴鐸聲,如在長安道上。」(第四一則)通過典型環境下的聲音,勾起人們對環境的聯想。林語堂先生評價說:「大自然有的是聲音、顏色、形狀、情趣和氛圍;人類以感覺的藝術家的資格,開始選擇大自然的適當情趣,使它們和自己協調起來。這是中國一切詩或散文的作家的態度,可是我覺得這方面的最佳表現乃是張潮在《幽夢影》一書里的警句。」 《幽夢影》並非一時一地之作,而是由作者把平日裡的所得隨筆寫下,陸續交給朋友傳閱評點,最後收集而成。張潮在給孔尚任的信中曾說:「拙著《幽夢影》,今年亦欲付梓……今一面付梓,留木以待,補評尚可增入耳。」(《尺牘偶存》)由此信的寫作時間,可以猜測本書約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一次付梓。

《幽夢影》全書共有219則,點評579則。這些點評或是對原文內容的申發,或是評者自己觀點的表達,風格輕鬆詼諧,頗有現代「論壇」氣象,如點評中不乏後評者對先評者觀點的附和或反駁。習慣了SNS與論壇跟帖的讀者,讀此當有會心之處。這種在原文中夾雜評語的方式,創造了新的評點模式,在當時就獲得了成功。正如楊復吉在為《幽夢影》寫的跋中所說:「令讀者如入真長座中,與諸客周旋,聆其馨欬,不禁色舞眉飛,洵翰墨中奇觀也。」張潮在選取《幽夢影》評語時曾說:「其辭須不過譽,即與鄙意相反或者嬉笑怒罵皆無不可也。」(《尺牘偶存》卷五《與朱贊皇》)這一標準,使得一些不贊同張潮的評語也都保留了下來。如江含徵在評論第一五六則時就說:「心齋不喜迂腐,此卻有腐氣。」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潮的心胸與氣度。

《幽夢影》之後,頗有一些效仿之作,如清代朱錫綬的《幽夢續影》和近人鄭逸梅的《幽夢新影》,但不論是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均無法超越原作。

《幽夢影》的傳世版本有一卷本和二卷本之分。一卷本為道光世楷堂《昭代叢書》本、沈宗畸《晨風閣叢書》第一集本、襟霞閣主人輯《國學珍本文庫》本。二卷本有國家圖書館藏西諦本、民國有正書局排印本、國學扶輪社輯《古今說部叢書》本、葛元照輯《嘯園叢書》本、馮兆年輯《翠琅玕館叢書》本、保粹堂輯《藝術叢書》本、黃肇新輯《芋園叢書》子部本等。

本書以通行的道光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為底本,參考了近年出現的數種整理本。對原文中的錯訛之處,一般直接改動,個別需要說明的問題,則在注釋中加以說明。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書按原文分則排序,每一則都有相應的注釋、譯文和點評。本書的每則注釋對所涉及的人物都給予了基本介紹,但重複出現的人物,則只在首次出現時詳註,之後再遇,一般只出簡注。譯文以直譯為主,全書結合對原文的理解加以點評。

由於注者學力疏淺,本書定然存在不少錯誤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朋友不吝指正。

尤君若

於2014年暮春[1]

參考文獻

  1. 幽夢影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