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大辭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大辭典

中華大辭典

《中華大辭典》,由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語言文字專家聯合籌劃編纂一部漢語辭典。由馬英九提議編著 [7-8] ,另有其他類似版本詞典如《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大陸及港澳台常用詞對比詞典》、《全球華語詞典》、等

由來

為促進兩岸交流,消除漢字應用差異所帶來的障礙,未來三年內,兩岸語言文字專家將聯合編纂完成一部《中華大辭典》,用繁體字、簡體字同列 兩岸詞語,並統一地名、人名譯法。 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司司長王登峰表示,編纂《中華大辭典》,旨在為兩岸人士提供可消除交流障礙的辭書。來自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說,之前已經有類似的辭典,但辭典有很多形式。「差別在於收多少字,多少詞,三十年前的收納量到了今天還夠不夠。其次,20、30年前詞語的內涵也要與時俱進地做調整,調整的項目涉及拼音、詮釋的方法,需要新增東西進去。」

兩岸民眾使用漢字的差異不僅是大陸用簡體字、台灣用繁體字,而且很多大陸有的詞語,在台灣沒有。台灣的流行詞彙在大陸也沒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一個詞在大陸和台灣可能意思完全不同。「愛人」在大陸指配偶,而在台灣卻指「情人」;大陸的「郵遞員」在台灣則叫「郵差」;大陸說的「武術」,在台灣叫作「國術」;大陸公司的供銷員或業務員,在台灣被稱為「跑街」;而大陸的「學生會」,台灣叫「班聯會」;大陸的「電磁灶」,台灣叫「電子鍋」;大陸的「立交橋」,在台灣被稱作「交流道」;在大陸「火車頭」被稱為「機車」,而在台灣「機車」指的卻是「摩托車」;美國前國務卿在大陸被譯為「賴斯」,而在台灣就被譯為「雷斯」。這些差異有時會給兩岸的交流造成麻煩和誤會。

發展歷程

馬英九提議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

2009年6月19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繁簡體兩種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上任後堅持用毛筆批示公文的馬英九說,他對漢字一往情深,身為中文使用者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推動大陸更多年輕人認識繁體漢字是責無旁貸。他強調,中文字「由正入簡易、由簡入正難」,台灣一直用繁體字教學,沒有改變的問題,但希望把根紮好,使枝繁葉茂,讓其影響力得以進一步發揮,也讓中華文化有更多立足的地方 。

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回應

對於馬英九的提議,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2009年6月10日答記者問時曾表示,隨着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如何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可以積極探討,充分論證。 范麗青說,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體系文字,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文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 。

2009年6月24日,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在例行發布會上說,為更方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方面的交流,我們贊成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把存在差異的詞彙比較陳列,供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范麗青在應詢回應馬英九有關「識正書簡」和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談話時作上述表示。她說,簡化字和繁體字都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相同的語言,使用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漢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大陸並沒有廢除繁體字,繁體字在一定範圍內繼續使用。此外,海峽兩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傳承共同傳統的同時,對新出現的科技和社會事物的名稱,也存在一些差異。

有記者問:國民黨日前表示,兩岸民間專家合編「中華大辭典」將列入下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請國台辦證實。范麗青表示,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在即,雙方共同商定,論壇將以文化教育為主題,就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兩岸在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進行探討。圍繞這個主題,代表們可以廣泛討論,抒發見解,來尋求合作。馬英九在出席「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時提出,兩岸民間可合編「中華大辭典」,把「正體」(即繁體)、簡體的字詞語彙比較陳列,以利兩岸互動。他還表示,在湖南長沙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討論這個議題的好時機 。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長沙共識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於2009年7月在湖南長沙落下帷幕。在論壇達成的共同建議中,提出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共同建議認為,兩岸使用的漢字屬於同一系統,應客觀認識漢字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眾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為便利。共同建議支持兩岸學者就術語和專有名詞規範化、辭典編纂進行合作,推動異讀詞審音、電腦字庫和詞庫、地名審音定字及繁、簡字體轉換軟件等方面的合作 。

厚厚的辭典出現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會場,「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說法不間斷地被兩岸學者、官員提出。教育部的相關部門證實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台灣學者表示,兩岸合編的「中華大辭典」在3年內將有結果 。

2009年11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主要將以民間方式進行,屆時將推出簡體字括注繁體字以及繁體字括注簡體字兩個版本。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預計該項目將於年底啟動 。

其他版本的「兩岸辭典」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以字詞對照方式編纂的兩岸漢語詞典其實早已存在。早在1996年6月,北京語言大學就聯合台灣「中華語文研習所」開始以民間身份共同編寫《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在北京和台北設立編輯部,由大陸出版簡體字本,台灣出版繁體字本。據擔任這本詞典簡體字本主編的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資深對外漢語教學專家施光亨介紹,《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簡體字本於2000年6月12日完成了編纂工作,2003年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本收錄了兩岸共同的和特有的字、詞約45000條,其中兩岸共用條目42700條,大陸通用條目1300條,台灣通用條目1000條。多義項條目中有大陸特有義項的條目550條,有台灣特有義項的條目370條。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中,大陸、台灣特有的詞彙分別以不同的符號標出,無標記的則為兩岸通用。比如,在【春運/春運】一詞前標有「★」,表示該條目「僅為大陸所通用」。【空中大學/空中大學】前則標有「▲」,表示「僅為台灣通用」。此外,每一條目都以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符號兩種方式注音 。

全球華語詞典》 除此之外,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華語研究專家、語文工作者,正在聯手編寫一部《全球華語詞典》,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持其事。新詞典將收錄和對照全球華人社區所使用的不同詞彙,方便各地華人相互溝通。據悉,《全球華語詞典》地區特色詞部分的編寫已經接近尾聲,預計年內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董琨說,《全球華語詞典》的操作思路和台灣方面提出編寫「中華大辭典」的差異並不大,而且範圍更大、收錄的詞語更多,「中華大辭典」的運作可以以此為基礎 。

《大陸及港澳台常用詞對比詞典》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的《大陸及港澳台常用詞對比詞典》是大陸出版社針對兩岸漢語詞典編撰工作所做的有關嘗試。據責任編輯張蝴介紹,詞典的編撰源於一些較早從事台灣圖書引進工作的編輯人員和語言文字研究專業人員對於港、澳、台語詞差異的長期關注,工作需求和研究興趣催生了詞典的產生。目前,大陸已有的這兩本兩岸漢語詞典編撰體例基本相同,只是由於出版時間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陸及港澳台常用詞對比詞典》收錄的詞語明顯少於《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