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預防醫學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華預防醫學會(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成立於1987年,是全國公共衛生預防醫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並依法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非營利性、公益性、學術性法人社團,是全國性學術團體,是發展我國預防醫學[1]科學技術和預防醫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目錄

學會簡介

中華預防醫學會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領域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直屬聯繫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學會1998年加入世界公共衛生聯盟,是該聯盟執委會執委(2000-2019)。

學會成立於1987年,先後於1987年、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2019年共召開了6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原衛生部副部長何界生任第一、二屆會長,曾毅院士任第三屆會長,原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院士任第四、五屆會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為現任第六屆會長。

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了預防醫學會,市級和縣級預防醫學會也相繼成立,在全國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預防醫學會體系。學會總部設在北京,已有單位會員54個,會員超過11萬名。學會下設78個分支機構,基本涵蓋了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分支學科。學會所屬系列報刊72種,其中學術期刊70種,健康科普類報紙和期刊各1種。

主要職責

組織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開展科學普及,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技術與知識,促進健康素養提高;開展人才培養,更新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發現、培養、舉薦專業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開展科技服務,提供決策諮詢、科技獎勵、科技評估、標準制定、職業資格認證等服務,推動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拓寬公共科技服務渠道;開展學風建設,推動建立和完善科學研究誠信監督機制,促進科學道德建設;開展國際交流,發展國際學術社團和科技工作者友好交往,促進國際合作;反映會員訴求,維護會員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興辦符合學會宗旨的公益性事業和業務活動。

機構宗旨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團結全國廣大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貫徹國家科學技術和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崇尚醫學道德,弘揚社會正氣。認真履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促進提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學技術水平,促進提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隊伍與科技工作者專業水平,促進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相結合,促進普及與推廣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知識,促進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本會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遵守社會道德風尚。

業務領域

(一)促進和開展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學術交流。

(二)宣傳、普及醫藥衛生科學知識,增強全民預防保健意識。

(三)為政府部門制訂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法規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重大決策提供諮詢和建議。

(四)依照有關規定編輯出版報刊、書籍、科技信息資料及電子出版物和音像製品。

(五)開展預防醫學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幫助會員及廣大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術水平。

(六)促進公共衛生教育,開展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畢業後醫學教育等工作。

(七)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開展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學技術項目論證和評估,科技成果評審、技術標準編審、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工作。

(八)推薦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領域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設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應用性研究科研資金支持項目

(九)按照規定經批准開展以下工作:設立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宣傳鼓勵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與先進集體。

(十)探索和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相關政策:推廣預防醫學科學技術成果,提供技術諮詢、服務、評價;受政府委託承辦或根據市場和學科發展需要組織相關展覽等。

(十一)向政府反映會員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訴求,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十二)加強同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學術交往,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三)健全科學共同體的自律功能,推動建立和完善科學研究誠信監督機制,促進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

(十四)承辦政府有關部門委託的工作任務。

視頻

中華預防醫學會 相關視頻

世界肝炎日丨防治肝炎,從我做起(中華預防醫學會1)
中華預防醫學會NDP營養與疾病預防(NDP)項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