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傳統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傳統服飾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漢族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特色 不同朝代,對美的追求嚮往

類別 傳統服飾[1]

外文名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es

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制,衣裳連屬制

相關節日 中國華服日

目錄

服飾分類

漢族男子服飾

漢族女子服飾

漢族傳統鞋履

清代服飾

民國服飾

基本形式

歷代演變

傳統冠服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

服裝的轉變

服裝趨於保守

明代

民國及現代

服飾分類

漢族男子服飾

華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繡或織)出日、月、

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繡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朱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繫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

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於頭頂,着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

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

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貧者着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男子頭為束髮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幞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

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漢族女子服飾

婦女服裝,王后及貴婦的禮服多為深衣型,如《禮記》上列舉先秦的揄狄、闕翟、鞠衣、展衣、素紗都屬深衣類。揄狄、闕翟為祭禮服,上繪(繡或織)五色翟(錦雞)形圖畫。鞠衣色黃,為告桑(祈禱先王保佑採桑養蠶順利的儀式)之

服;展衣白色,為賓禮服;素紗是穿在裡面的襯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貴婦衣屬深衣型,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婦人也服深衣。

漢以後王后及貴婦禮服皆承襲先秦制度。但又發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長衫)、披帛(肩背間披一幅長畫帛)、霞帔(兩條從雙肩披下的寬幅有鳥禽繡文彩帛,寬約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處下端有一玉墜,後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內)、褙

子(四開衩的長衫)、披風、圍腰、抱腰(長圍腰)、垂袖等服飾或服裝附件。一般的婦女日常服裝則多為上衣下裳分開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褲不系裙的。這些衣服都是漢民族傳統服裝的一種。

古代婦女頭髮都挽成髻,髻形有雙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飛天髻等類。具體名稱則有數十種,如叢梳百葉髻、雙環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寶髻、花髻等。髮髻上的飾物則有梳、篦、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鈿、搔頭、

珠箍、珠冠、鳳冠,以及金銀珠玉精製的鸞鳳、要翟、珠滴、珠牌等。鬢髮兩側飾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傳統鞋履

男女足下均着履,其式樣有履頭上翹成笏頭(長方牌形)、鳳頭的,也有一般的翹尖鞋,還有平頭及圓頭的。履又可細分為舄、屨、鞋。靴是引進的式樣。南方有木屐,取其簡便涼爽,不分等級男女,閒居時都可穿用。雨天穿釘鞋,用牛皮縫

制,鞋底有鐵齒。南方漁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區的農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則穿草鞋。

清代服飾

滿清統治者實行了長達二百七十年的「剃髮易服」,禁止漢族傳統服裝和強迫漢族改穿滿族服裝,從此漢服在滿清時期幾乎消失了。清時代和清末近代,漢族男子改穿滿族的長衫、馬褂,漢族婦女依舊保持明代上衣下裳式的襖裙,清代婦女

服飾的樣式及品種很多,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手籠、抹胸、腰帶、眼鏡等等。旗裝由滿洲旗人設計製作,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所以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

夾、皮、棉四種。女子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腳着長筒白絲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裝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

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傳統的男式旗人之袍一般稱長袍、大褂、長衫。故而,旗裝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服飾,而非漢族乃至所有民族。

民國服飾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中山裝、旗袍流傳時間很短,且西式審美

布料裁剪風格明顯,並不屬於傳統服飾行列。

基本形式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

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

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

歷代演變

華夏服飾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於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着裙,腰束大

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冠服制

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誌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

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着。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代的套褲,僅兩隻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髮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

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

到了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主要是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當時一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醉心於褒衣博帶式的漢族服飾,開始穿着漢族服飾。後來原有的深衣形制在民間日益消亡,用巾帛裹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

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受衣袪約束的衫。漢族婦女服裝初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着長裙,腰束帛帶,流行假髻。

服裝的轉變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漢族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

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

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

朴、潔淨、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明代

漢服--圖為明代飛魚服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

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略大,影響較大的是全面現代化的西方服飾。清代與以往任何朝代不同,是因為清朝弊政「剃髮易服」的實施才導致漢族服飾作為日常服飾在清朝淡出歷史舞台。(但是個別地方例如屯堡等偏遠山村以及佛道宗

教保留了漢服服飾並艱難的存活下來)清代服飾分男女兩大類,第一類為女子服飾,因為「剃髮易服」全國反抗比較大,所以清代統治者改變策略實行「男從女不從」的策略,女子衣服漸漸改為滿服化的服飾;第二類為男子服飾,可分為兩種:

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滿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並吸取漢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扣繫結。右衽大襟,圓領口。皇室的袍有前後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

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滿式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民國及現代

清末民國時期,傳統服飾漢服小規模復興,但是主體還是西方外來服飾影響下的服飾以及中西結合的中山裝和清代改良衣服變為時裝旗袍和長袍大褂。

民國時期的漢服、旗袍和長袍大褂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是國營經濟又加上當時的國際背景一邊倒政策,所以中國人的衣服以樸素低調為主,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後來改革開放,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逐漸認同穿着打扮是沒有階級性的。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如今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擁有幾件名牌服裝不是什麼新鮮

事。步入21世紀後,隨着加入世貿,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的崛起,中國夢的誕生,中國的民族文化開始復興,人們開始重新深思傳統服飾。東亞其他國家日韓等國為何穿着他們自己民族服飾過節日?而且是中國服飾漢服分支演變的,而我們自

己的卻被淡忘。隨之而來的便是「漢服復興」。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現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

從2003年11月22日,「壯志凌雲」(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第一個被報道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開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於台北發布《致漢服同袍千言書》。2015年4月25日中國漢服博物館在青島開館。漢服復興越來越被

國人所接受和認可。2018年中國華服日節日確立。


參考資料

  1. 中國傳統服飾,搜狗, 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