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歷史上的娃娃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娃娃皇帝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國歷史上的娃娃皇帝古代封建王朝,那些英年早逝或被殘殺而死的皇帝所留下的子嗣往往非常年幼,有的甚至在襁褓之中,但在「傳子不傳他人」的思想禁錮下,再小的兒子也是兒子,是正統的優先繼承人,因此誕生了很多娃娃皇帝。[1]

據統計,中國封建史上不超過十歲即位的娃娃皇帝有三十餘位,今天我們就挑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娃娃皇帝進行盤點。

10、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登基

明神宗朱翊鈞,即著名的萬曆皇帝。

他是一個不幸的皇帝。他的不幸,在於有一把命運的枷鎖讓他幾十年喘不過氣,無法動彈。

這個枷鎖,是他的老師,當朝第一重臣,明朝第一官員張居正。

這是一個讓明神宗顫慄的名字。

從朱翊鈞還是個皇孫開始,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以嚴厲著稱,頗受其父母信任。

隨着他父親服藥猝死,他幼年即位。而老師的嚴厲,並沒有因為他身份的改變而改變。

作為他的老師,也作為帝國真正的掌權者,張居正包攬了一切。小皇帝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做到老師要求他做到的即可。他毫無自由。

在位期間,著名的萬曆三大征打敗了叛亂的地方和入侵的外族,尤其是對朝鮮的遠征粉碎了日本妄圖占領朝鮮的陰謀,維護了國家權威,也是中日五場世紀之戰中勝利的三場之一;老師張居正發起的改革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風暴,使國家再一次煥發中興面貌,也使王朝得以多延續幾十年。

但人都有生老病死,老師也有離去的一天。

在1582年張居正逝世沒多久,有人告發張居正貪污。經過搜查,小皇帝愕然發現,那個以親政愛民、廉潔奉公示人的老師,那個堪稱完美,並且極力要求自己也足夠完美的老師,其實是個嗜權如命、貪污腐化的賊人。多年來老師的「欺騙」,讓人喘不過氣的壓抑,終於使他的世界觀崩塌了,整個人也崩了。

於是,他做出了令時人震驚、令後人咋舌的舉動——不上朝,不理朝政,持續二十年。

他以一種最低級的方式反抗時代,反抗命運,直至終了。

他是一個不幸的皇帝。

9、北宋的宋哲宗趙煦,九歲登基

宋哲宗是一個很有主見的皇帝。

從他父親宋神宗開始,北宋在是否改革這個問題上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宋神宗是個堅定的改革派,面對慶曆新政失敗,國內矛盾日益激化,他毅然決然地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雖然阻力很大,但堅定前行着。

隨着他的逝世,十歲的宋哲宗趙煦即位。由於過於年幼,政權掌握在他的祖母,保守派太皇太后高氏手中,變法因此被廢,保守派重新上台,史稱「元祐更化」。

但小哲宗與他父親一樣,期待變法圖強,所以他默默地看着父親的政策被大臣們一一廢除,等待着有朝一日「復仇」。

十七歲那年,祖母去世,哲宗親政。他毫無顧忌地罷了保守派的官,重新啟用改革派官員,再次延續他父親的改革。

子承父志,他做到了。

只是非常可惜的是,二十三歲那年,哲宗病逝在任上。

因無子,一位叫趙佶的宗室子弟被立為皇帝,是為宋徽宗。在他的折騰下,北宋終於走到了盡頭。

不知道神宗、哲宗父子倆看到為之嘔心瀝血的國家被宋徽宗如此踐踏,會不會永遠無法瞑目。

8、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

朱祁鎮的一生跌宕起伏。

他有一個仁孝寬厚的爺爺(明仁宗朱高熾)和英明神武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兩人開創的「仁宣之治」,將明朝推向了一個高峰,也為朱祁鎮一展宏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朱祁鎮九歲即位,初期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著名的「三楊內閣」負責具體朝政。

八年後,正式親政。他太想一展宏圖了,於是走了一條最便捷的道路,戰爭。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他御駕親征,攻打蒙古瓦剌部,卻犯了一個又一個愚蠢的錯誤,導致明軍主力在土木堡被全殲,精英官員、將領悉數被殺被俘,連他自己也被俘虜。

幾十年積蓄毀於一旦,明朝迎來了第一次滅國危機。

所幸在忠臣于謙的帶領下,明軍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國家挺過來了。但身在敵營的朱祁鎮沒有挺過來,他的皇位丟了。為了不受制於瓦剌人,朝廷重新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成了太上皇。

可笑的命運。沒多久前還是萬人景仰的天子,如今突然變成了別人的階下囚,自己人的棄子。

更可笑的是,有一天,瓦剌人把他放回來了。

但此時的環境變了,他的弟弟也變了,不再是那個對他畢恭畢敬、眼睛裡充滿敬仰的親人,而是一個迷戀權力、霸占皇位,將他囚禁起來的敵人。

經歷了數年囚禁生涯後,趁着弟弟病危,他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了皇位,還頗有深意地把新的年號定為「天順」。

不久之後,被廢的弟弟也撒手人間。

原本感情那麼深的兄弟倆,有朝一日反目,真是令人唏噓。但權力向來如此,只怪身在帝王家。

7、南宋的宋末三帝:宋恭宗趙㬎[xiǎn],五歲登基;宋端宗趙昰[shì] ,八歲登基;宋懷宗趙昺[bǐng],九歲登基

三個皇帝都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qí]的兒子,其中趙㬎為嫡長子,趙昰為庶長子,趙昺為庶次子。

三人分別是南宋第七、第八、第九位皇帝,在位基本都是兩年。雖然趙㬎較趙昰年幼,但因為是嫡子,因此優先即位。

之所以短時間之內三人接連以幼子身份即位,是因為此時的南宋在元朝軍隊打擊下,已是風雨飄搖,到了滅亡的前夕,皇帝要麼是戰敗被俘(宋恭宗趙㬎),要麼是病死逃亡途中(宋端宗趙昰),所以皇位更迭頻繁。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南宋軍民被元軍逼至崖山附近(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激烈海戰後,全軍覆沒。南宋丞相陸秀夫抱着宋懷宗趙昺跳海自殺,十萬軍民跟着跳海殉國,南宋徹底滅亡。

十萬軍民,深刻詮釋了漢民族最崇高的品質——氣節。那是一種為遠大未來捨棄當下的氣節,那是一種為民族大義犧牲生命的氣節。

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的悲涼,誰願意懂。

6、清朝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

康熙皇帝是少有的幾個熬過幼年時期,成年後成功翻盤的主。

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

與其他幼年登基的皇帝一樣,初期的康熙沒有實權,大權掌握在鰲拜等權臣手中。

鰲拜是康熙的爺爺皇太極的得力幹將,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

皇太極死後,他擁立福臨即位為順治帝,又在順治帝死後,成為康熙帝的顧命大臣之一,位極人臣。

鰲拜囂張跋扈,結黨營私,對康熙構成了極大威脅。要是在別的朝代,很有可能發生權臣廢掉皇帝,擁立另一個傀儡皇帝便於掌控實權,甚至自己取而代之的危險局面。

好在康熙不是個簡單的主。他心思縝密,以遊戲為名,秘密訓練私人武裝,在鰲拜進見時一舉拿下,成功奪回大權。

那年康熙才十六歲。

如此膽魄,註定會有不凡的作為。

在他任內,除了擒鰲拜外,發生過三藩之亂(以明降將吳三桂帶頭的叛亂)、雅克薩之戰(戰勝沙俄)、準噶爾叛亂、統一台灣和九子奪嫡(清宮戲重頭)等。

總體上來說這是一段較為太平的時期,康熙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他也被一些人稱為「千古一帝」。

5、西漢的漢昭帝劉弗陵,八歲登基

劉弗陵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的兒子,因為父親太過有名了,光環之下的他,顯得暗淡了許多。

他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能夠即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被人陷害,失去了太子之位。剩下的兒子中,也就劉弗陵稍稍讓漢武帝滿意。

為防止幼子登基後母親專權,漢武帝將劉弗陵生母賜死,並為他配了四個顧命大臣。

與往常一樣,顧命大臣不是鐵板一塊,很快起了爭執,最後勝出的是霍光。這個霍光,對後來的漢家王朝產生了極大影響。

總體上來說,漢昭帝劉弗陵的一生還算平穩。他本身也較為勤政,建立了鹽鐵專賣制度,擊敗了北方的匈奴、烏桓,鞏固了西域統治。

就是英年早逝,21歲即駕崩。不過他的離去,為後來一位聖主的出現創造了機會。

那就是漢武帝的曾孫,被冤枉的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後來的漢宣帝劉詢。

漢昭帝與漢宣帝時期,國家從連年征戰中得到喘息,民眾生活安定下來,漢王朝的頹勢得到逆轉,呈現出了較為積極的景象,史稱「昭宣中興」。

4、後周的恭帝柴宗訓,七歲登基

柴宗訓,最典型的因年幼而被奪權的皇帝。

柴宗訓的父親是五代十國時聲名赫赫的後周世宗柴榮,一個綜合實力能進千古帝王前列的人。

不巧的是,柴榮英年早逝,留下了年幼的柴宗訓,以及一個蠢蠢欲動的將領。

這個將領是殿前都點檢,即殿前軍的負責人。而殿前軍,是禁軍的一部分,相較於另一部分侍衛親軍而言,地位更高。

也就是說,他是小皇帝最重要的貼身保鏢。

但就是這個小皇帝父親為他親自挑選的保鏢,叛變了。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年幼的後周恭帝柴宗訓毫無反抗之力,被迫禪讓。趙匡胤改元建隆,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

也許柴宗訓長大後能像他父親一樣有一番大作為,也許他會是個好皇帝,但歷史沒有「如果」「也許」。

五代十國時期的士兵,異常驕橫,動不動就譁變。沒有猛人坐鎮,真的很難控制住場面。

所以年幼的柴宗訓,即使能躲過趙匡胤,也許後面還有李匡胤、張匡胤。

怪他生不逢時。

3、清朝的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四歲登基

光緒皇帝,一聲嘆息。

他是上一任君主同治皇帝的堂弟,三歲登基,初由慈安、慈禧兩位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十八歲得以親政。

面對滾滾而來的現代化大潮,他有匡扶社稷、振興中華之志,卻為後宮賊人慈禧太后拖累,大權旁落,終身只為傀儡,無法施展抱負。

面對日本吞併朝鮮、染指中華的野心,他堅決主戰,積極備戰,卻面對海軍經費挪作慈禧太后頤和園建設,投降派委曲求全一味退縮,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慘痛結局。

面對積弊已久、千瘡百孔的江山社稷,他一心圖強,以康有為、梁啓超等一批進步人士為依託,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遇到了保守派官員只聽太后不屑皇帝,公然抗旨的巨大阻力,改革僅百日便結束,自己也被軟禁,從此再無機會,中國也再無機會。

2、清朝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三歲登基

宣統皇帝這一叫法,沒有溥儀這個名字來得名氣大。

大概因為,在他61年的人生中,只有短短四年以宣統皇帝的名字示人,大部分時間,他都叫溥儀。

1908年,他三歲即位,父親載灃是攝政王;1912年,辛亥革命的烈火燒來,他被迫退位,清朝滅亡。

四年時間,他沒有什麼建樹。雖然後來在日本人扶持下繼續擔任偽滿洲國皇帝,但終究是傀儡皇帝,也已毫無意義。

建國後,他經過教育,回歸為一個普通人,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職。

1967年他因尿毒症逝世。

作為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皇帝,他見證了時代的震動。他的前半生,是各方勢力角逐妥協的產物;他的後半生,是重尋人生意義的自我救贖。

1、東漢的漢殤帝劉隆,百日登基

他是封建時代最年幼的皇帝,登基時剛滿百天;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逝世時也才兩歲,在位220天。其整段人生,就是一場尷尬的鬧劇。

劉隆是前任皇帝漢和帝的庶次子,按嫡長子繼承制,應是他哥哥劉勝即位。但掌權的鄧太后以劉勝身體不好,活不了多久為由,立出生才百天的劉隆為帝,實則是為了便於自己臨朝稱制。

好在鄧太后並不是慈禧一類的奸賊,在她治下,東漢倒有好轉之勢,族人也不驕橫,也是稱奇。

劉隆一年沒到就駕崩了,在歷史上留下的,除了名字,就真的沒有什麼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