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古代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古代經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古代的經濟,ISBN:9787537923286,作者:張國鳳 著

書籍介紹

中文名:中國古代經濟

出版年: 1999-4

頁數: 170

定價: 10.50元

ISBN: 9787537923286

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隨着生產工具的進步,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與使用,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係的發展,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着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係,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並緩慢發展。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併,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明清之際,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也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終於日漸脫離了世界發展大勢,陷於落後挨打的局面。[1]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經濟豆丁網,200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