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古典文獻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指綜合運用版本、校勘、目錄、注釋、考證、辨偽、輯佚[1]、編纂、檢索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獻,進而探討古代文獻的產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規律,並總結對古代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規律與方法的學科。 分而析之,中國古典文獻學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獻形態學古籍版本學古籍校勘學古籍目錄學古籍注釋學古籍考證學古籍辨偽學古籍輯佚學古籍編纂學古籍檢索學

學科起源

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九》:「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徵訓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鄭玄和朱熹解釋「文」為「文章(典籍)」,「獻」為「賢」或「賢才」。元初史學家馬端臨作《文獻通考》,取「文獻」一詞作為書名,他在本書自序中說:「凡敘事,則本只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稍後,元代大詩人楊維恢《送僧歸日本詩》:「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所指的「文獻」似乎已專指書籍資料了。

這門學問開創於西漢末年的劉向、劉歆父子。劉氏父子整理群書,廣泛搜集各種本子,把同一種書的不同的本子進行校讎,繕寫出比較完備的本子,同時撰寫敘錄,也就是撰寫提要,然後編纂出所有書籍的分類目錄,以揭示學術源流,並供查考之用。劉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獻學最基礎的研究工作。後人用廣義的「校讎學」來闡釋劉氏父子所開創的學問,也就是將目錄、版本、校讎三者統統塞進「校讎學」的大口袋中。於是,校讎學就幾乎成了古典文獻學的別名。

中國古典文獻學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古文獻學即目錄、版本、校勘。廣義的文獻學則包括辨偽、輯佚、考證、小學等多方面。我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工作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由魏建功、張舜徽等老一輩文獻學工作者倡導在北京大學開設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作為國學的基礎,甚至與國學之間有着直系親屬的關係,隨着國學的雄起,古典文獻學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按載體分類

中國古代書寫載體(材料、質地),也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與世界各地相比,有異有同。根據現存的文獻,在紙質文獻之前,文獻的書寫載體有: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等,並由此產生了甲骨學金石學[2]簡牘學縑帛學

記錄文獻的載體,按着與之相應得記錄方法可分為四大類型:刻鑄型(甲骨、金石),書寫型(簡牘、縑帛),書寫兼印刷型(紙),感應型(膠片、磁帶、光盤數據庫)。從文獻的編纂形式上說,古典文獻的題材至少可以分為文書、檔案、總集、別集、類書、政書、表譜、圖錄、叢書、方志等十多類。

視頻

中國古典文獻學 相關視頻

中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29講視頻教程
中國古典文獻學視頻教程 李德山 全26講 東北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