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學術課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新聞 的圖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構造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實驗室,兩個實驗室均始建於二十世紀60年代,其中構造力學實驗室在60年代以褶曲、斷裂形成機制為主要研究方向,1966年邢台地震後則以地震成因與前兆研究為主要方向;高溫高壓實驗室則以成岩成礦為主要研究方向。

目錄

歷史概述

1978年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建立後,以構造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實驗室為基礎,成立了構造物理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地震成因機制與地震動力學。1982年被列為國家地震局重點實驗室,1990年被列為國家地震局重點開放實驗室,1997年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評估,並於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

1978年以來,構造物理實驗室在岩石破裂和摩擦與地震震源物理過程、地震前兆特徵與物理機理,地殼和上地幔岩石的物理性質和流變性質與地震成因機制及動力學等方面進行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同時結合實際觀測資料開展了多方面的綜合分析和研究,取得過許多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實驗室先後承擔過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目、部委重點項目等科研課題百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0餘篇,獲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0多項。

現況簡介

目前實驗室擁有標本尺寸較大的雙軸和三軸伺服加載系統及多通道數字化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如多通道高速數據採集系統(聲發射測量系統)、128通道低 頻寬動態高精度數據採集系統(應變場及斷層位移場測量系統)、48通道中頻寬動態高精度數據採集系統、多通道波速測量系統等,可供實驗研究構造變形破壞過程及其物理場的時空演化,為地震機制、地震前兆場及機理、斷層相互作用與地震危險性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資料;擁有多套高溫高壓岩石力學和岩石物理實驗裝置,可供研究地殼、上地幔溫壓條件下岩石的流變性質和物理性質及水岩相互作用等問題,為斷層應力狀態、地震成因及地震發生條件、孕震動力學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科研隊伍

實驗室現有工作人員(含特聘工作人員)14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和高工6人。實驗室通過依託單位接受地質學博士後研究人員,招收固體地球物理學和構造地質學博士碩士研究,現在站博士後2人,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7人。

視頻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 相關視頻

中國地震局公布地震烈度分布圖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孫柏濤 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