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作品簡介

★李銀河代表作,國內首部關於女性感情與性的社會學著作,開啟中國女性研究先河

本書採用深入訪談個案史的方法,訪談不同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的中國女性,涉及月經初潮、情竇初開、性壓抑、性學習、初戀、初吻、婚前性行為等感情與性生活各個方面的基本事實。以真實的筆觸、引人入勝的精彩案例,生動記錄中國女性的親身經歷,還原一代女性擺脫桎梏走向自立的過程。

★暢銷二十餘年經久不衰,真實反映本土國情的女性主義入門讀本,照見「她們」性別意識與自我意識的覺醒

書中的訪談案例,並非完全陌生的他者經歷。訪談中的「她們」,是你的母親、姐姐,是你,是我,也是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女性。儘管這些女性的性情相當不同,她們的性愛經歷與觀念也有很大差異,但她們都非常看重她們的「自我」,為之快樂,為之憂傷,並為之覺醒。

★從觸目驚心的口述實錄了解一代女性群體的愛與性經歷,重新審視當下女權熱點話題

追根溯源,了解女性群體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遭受的不平等,及其所經歷的社會壓抑。回到當下,打破以男性敘事為主的公眾話語,重建兩性平等,對互聯網熱議女權話題有所啟示。

★從字裡行間感受李銀河理性客觀、條理清晰的研究方法,敢於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術精神

「作為學者,她不是氣勢恢宏、辭藻華麗的那一種,也不是學富五車、旁徵博引的那一種。她追求的是事事清楚、事事明白,哪怕這種明白會被人看成淺薄也罷。」——王小波

女人談性從來不該是一件羞恥的事。

從月經初潮、情竇初開,到戀愛、同居、婚姻,遍歷性壓抑、性無知的一代人,從何時開始踏上性學習旅程,又將如何面對生育、停經與更年期的挑戰?社會學家李銀河深入訪談47位中國女性,她們年齡跨度從29歲到55歲,來自各行各業,擁有不同的學歷背景;內容涉及女性感情與性的方方面面,以生動的個體案例,書寫一部女性的生活史。

中國第一部關於女性感情與性的社會學專著,家喻戶曉的女性主義入門讀本。打破以男性敘事為主的公眾話語,傾聽女性的聲音——每一位女性,都有她自己的話要說。

作者簡介

李銀河,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家庭婚姻、性別與性。業餘寫作小說、隨筆和詩。曾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之一。

原文摘錄

中國人犯一種「理論過多症」,各種所謂「理論」充斥於我們的生活,連二十歲的大學生都言必稱「主義」。記得我在匹茲堡大學的導師、著名歷史社會學家許倬雲先生有一次感慨對我說:你們這些大陸來的學生說起話來怎麼總愛用一些大名詞。的確,就像一個人因為吃某種東西太多吃傷了一樣,我對理論就有這種感覺。由此你可以知道,當我看到弗雷澤所說的」我確信,一切理論都是暫時的,唯有事實的匯總才具有永久的價值「(轉引自孫珉,9) 性壓抑或反性的環境甚至造成了一些女孩的"男性化",這是它最極端的結果。有一位女性對自己生活中的這個"男性化"過程做了如下的描述:"我不喜歡自己的男性化。記得來月經前我是個典型的女孩,看人總用害羞的眼神。我羨慕那些男性化的女孩,覺得她們不受人欺負。正在我這麼想的時候,正好有個轉學的機會。我就處心積慮觀察別的女孩,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變了個人。我媽那時在國外,回國後見到我的樣子說了這麼句話:文文靜靜的女孩怎麼就成個野小子了。她還帶我去看過一個學心理的,他說,女人的一生有兩大關口,一個是來例假,一個是更年期。"這位女性後來結了婚又離了婚,據她說:"我前夫說沒有男人會喜歡我,因為我的性格像男的。只有女人才會喜歡我。" 在禁欲主義的氣氛中,肉體的接觸被看得非常嚴重:"有一次我們去看電影,他第一次握了我的手,那時我們倆的關係已經有兩年了。"   有時無知會使人變得殘酷;而孩子們之間的殘酷有時會比成人之間的殘酷更強烈百倍,它能令涉世不深的當事人有一種陷入絕境的感覺。一位女性講到她接受青春期教育的一段痛苦歷程:"中學時我們學校實行男女分班。我發現有一個男孩老注意我,我心裡朦朦朧朧地能感覺到,所以就多看了他兩眼。他雖然個矮,可挺能打動我的,我那時心裡就蠢蠢欲動。後來'文革'開始了,我們去支農,回來我就接到一封信。我在學校里還從來沒接到過信,很好奇,就當眾拆開了信,見上面寫着:支農的時候我看見你心裡特別放不下,我心裡老忘不掉你的大眼睛,總注視着你......總之,都是這一類的話。落款是個假名字。我當時也不懂這有什麼嚴重的,就跟一個女同學說了,大家就都傳着看了。結果一個'革軍'(註:革命軍人)子弟就說我是流氓。從那以後,所有人都不理我,孤立我,在我課桌上吐唾沫,用粉筆寫上'大流氓',還拔我自行車的氣門芯。我把信交給了學校的軍訓排長,讓他為我作主。同學們都說我招惹男孩。我當時覺得委屈極了,因為那時候...

書評

之前知道李銀河老師,是王小波那本《愛你就像愛生命》,只知道李銀河老師是社會學性學領域的大師,但並沒有拜讀過任何著作。

最近看奇葩大會第二期,看到李銀河老師的分享:人類的婚姻註定要消失的。乍聽驚世駭俗,可每每仔細品味,一夫一妻制度真的是人類最合理的婚姻制度嗎?演講中,李銀河老師還提到,中國關於性的研究太少了,研究這個領域是中國第一人,這對一個做學術的人來說,實在太具有吸引力了。是的,作為一個研究生,不免深有感觸。

剛開始接觸女性主義時,一直標榜自己是激進的女性主義者,覺得男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女人都可以做到,自以為這樣就是男女平等了,但現在回想看來,這樣的想法反而是自己對平等二字的誤讀。

感情,生活,事業,哪裡和性分得開? 女性主義,男女平等,哪裡和性分得開? 社會,政治,輿論寬容,又哪裡和性分得開?

在生命的22歲拜讀李銀河老師的《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有了更深的體會。原因之一是我剛在1月份做過「婚前性行為與收入」的經濟學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李銀河老師書中 「本次對女性的調查也表明,人們在對待婚前性行為的觀念和行為上有很大不同,造成差異的因素既有年齡,也有社會經濟地位。」 保持一致。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和真正實際行為之間有着天壤之別,一句網絡用語就可以概括這種傲嬌,叫口嫌體正直。原因之二是因為在21歲開始有了一段美妙的性體驗,但感情最終面臨更多的挑戰而破鏡難圓,包括出軌,肉體與不忠。因而遊走書間,看到很多訪談原話,不經感同深受而頻頻點頭。這是一本有濃重論文味的書,書中只是用歸納法呈現了對於同一議題,不同年齡,經歷的女性的看法,話題都很有爭議性:婚外戀,同居,性生活,感情與婚姻,性與婚姻,等等。下面摘錄幾點我比較認同的觀點,這篇文章也可以算作22歲對於性,感情和女性主義最新的認知寫照。

[性的美感,藝術感和自我滿足感。] 性生活的滿足是一種藝術的感覺,和音樂、繪畫、藝術、詩是相通的。如果兩個人在這方面都有修養, 就會增加性的享受感。再把周圍環境的色彩燈光考慮進去,心情和環境相呼應,這是最好的。

[婚外戀:我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這裡推薦奇葩說第三季的辯題「如果婚後碰到今生摯愛怎麼辦」。

首先第一個問題:如果婚後我碰到今生摯愛怎麼辦?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才叫今生摯愛。我的原則是,有孩子有愛人的我一律退避三舍,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我做不來,也不忍心做。我知道,跟一個孩子我是競爭不過的,血緣的關係我鬥不過的。其次,就算是單身也要敬而遠之,實在覺得情投意合,想想自己是否能割捨現在的家庭,如果可以割捨,那就離婚後再選擇在一起,並且要勇敢地直視後果,要想到可能離婚了在一起也未必有想象的那麼幸福。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怕自己把持不住的時候躲一躲,這不也就過去了。」

第二,如果老公婚後碰到今生摯愛怎麼辦? 引用我薇薇女神一句話,世界那麼大,你給老娘滾出去看看。我允許老公認為婚後碰到今生摯愛並且願意拋棄家庭和她人遠走高飛,但只允許一次。再來一次,直接淨身出戶沒商量。

[婚姻:是契約和責任] 書中關於婚姻的功能的解讀:第一,在財產問題上,使婚姻雙方的利益得到保護;第二,生育合法子嗣,使財產有合法繼承人;第三,使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家庭,有合法的父母保證孩子的撫養;第四,使男女關係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使他們兩人脫離擇偶市場,脫離擇偶期間的不穩定狀態。

我不認為一夫一妻是最合人性的婚姻制度,但是如果我願意和你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意味着我選擇了契約和責任,再來我們談感情,愛情與性。我不接受開放式婚姻,也不認為社會應該提倡開放式婚姻,但我接受開放式關係。一旦步入婚姻,這是一種儀式,家庭是一個社會單位,最重要的還是責任啊。

再來,婚姻與性。雖然我的態度是性是伴隨愛情產生的,不是伴隨婚姻產生的,但此前一直認為性在婚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謂婚前性行為就是要確保兩人在性上的合拍,以此來看看婚後兩人並無嫌隙。這裡有個潛在的前提,我的論點是,感情與性是分不開的。婚姻與性卻沒有那麼緊密的關係。因為,同婚姻分開的性活動才更輕鬆。而中國女性要爭取男女平等,還有待釐清有關生育對女性的影響。

曾經有一句話是,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倒是現在,我認為婚姻未必要與愛情緊密相連,如果有最好,沒有也沒有關係。 也認同李銀河老師的預言,「隨着社會風氣的進一步開化,以婚姻為性的唯一合法渠道的規範將越來越不具有約束力,在自由使用自己的肉體尋求快樂這個問題上的社會監控(福柯的「凝視」意象)會越來越弱,社會輿論對此也會越來越寬容。」

我想,無論人們對感情與婚姻的關係的印象有多麼悲觀(以為大多數人的婚姻都不幸福),無論追求有愛的婚姻有多麼困難,它始終都是人們心嚮往之的目標,而且實際的情況也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悲觀。 另外,性與社會的富足,提倡的文化(中國的恥辱文化與西方的罪惡文化),與法律道德之間的界限,都太值得探討,這條界線在不斷移動,其中的寬容度和臨界值都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最後,無論以後是否結婚,我認同的一點是,性與愛,同人的自我認同有着極其重大關係。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