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服飾簡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服飾簡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服飾簡史》主要內容簡介:2005年,中宣部策劃組織的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點出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詩」全面展開。《長城叢書》之「文史知識」部分,又被吸納為這項重大文化工程之一,並以《文史中國》為名,正式啟動。

圖書信息

書 名: 中國服飾簡史

作 者:周天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10-3-1

ISBN: 9787101070507

開本: 16開

定價: 22.00元

內容簡介

「文化簡史」系列叢書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歷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啟示。

本書為該叢書之一,是專為青少年讀者精心編寫的通俗文化讀物。全書通過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全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發展的歷史,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黃帝染衣裳 虞舜畫衣冠——「衣冠之邦」的上古回溯

「垂衣裳而天下治」:遠古傳說中的服飾起源

歷史遺存:考古發現中服飾的空間回溯

取法自然:上古服飾文化的多樣性源頭

第二章 「明禮制以序尊卑」:衣裳之治禮成——商周服飾

服飾和社會結構

祭祀之禮:服飾的簡繁等差

凡人之禮:服飾與生活方式

諸侯「各殊習俗」:觀念開放,釋放服飾活力

胡服騎射:軍事需求主導下的服飾變革

第三章 「禮崩樂壞」後的復甦——秦漢時期服飾

「秦屬水德,其色尚黑」:陰陽五行與服色

冠帽與佩綬:各司其職

便捷、舒適的追求:深衣的發展與衰微

宮廷與民間:服飾融入禮俗傳統

第四章 碰撞與融合:文化變革中的審美——三國、魏晉、南北朝服飾

胡、漢之間:服飾文化的雙向互動

觀念碰撞:服飾上的「魏晉風度」

頭巾:從平民風尚到出仕的標誌

由質樸趨向奢華:女性服飾風格變化

形形色色的奇服

第五章 帝國的胸襟與風度——隨、唐、五代服飾

從蔽面、坦胸到胡服流行:兼收並蓄的服飾文化

袍服、幞頭:隋唐服制

軍服:帝國的威嚴

風尚過眼:瑰麗美艷的女性服飾

第六章 理學思想下的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官職與品級分離:官制變革與服制更新

腰帶:帶尾下垂以示順從朝廷

長腳幞頭:防止朝臣交頭接耳

作為政治禮遇的「賜時服」

「實關風化」, 「不可異眾」:宋代婦女服飾

花冠與冠梳:宋代服飾「亮色」

軍服:鎧甲從顛峰走向衰落

第七章 多元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遼、西夏、金、元服飾

「國服」與「漢服」:遼代服飾

「蕃禮」與「漢儀」:西夏服飾

春水與秋山:金代服飾

「質孫服」與「顧姑冠」:元代服飾

第八章 復興與變異:中原服飾制度的回歸——明代服飾

取法「正統」:冠服之制的重建

公服與常服:精細與系統的職官秩序

頭巾的再次復興

鳳冠為貴,曲線為美:異於前代的婦女裝飾

衣必求貴,綺羅輕裘:逾越名分的江浙風尚

第九章 服飾制度的顛覆性重構——清代服飾

剃髮令:清軍暴力改變漢族習俗

皇權專屬的象徵: 「龍袍」名稱確立

差異與交融:滿漢族婦女裝飾

尚武遺風:遊牧民族特色的傳承

頂珠、花翎、朝珠:龐雜繁縟的細節寫照

第十章 服飾文化的現代性轉型——近代服飾

從民族覺醒到剪辮易服

走向平等、共和:法制下的民國服制

中山裝的創新與象徵

女性解放:以旗袍為例

時裝與上海:服飾消費文化的興起

深入閱讀

後記

推薦

《中國服飾簡史》:中宣部「民族精神史詩」出版工程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點規劃

後記

當我得知這部書稿就要去付印的時候,心中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本小冊子,與其說它記錄了我在學術道路上的探尋足跡,不如說它見證了我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長經歷。

從200,年到2004年的研究生學習中,導師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武文對人類學的喜好和偏愛深深影響了我,儀禮典章、民間日用、百姓習俗往往會帶我跳出文學文本,激發我對歷史社會物質化、生活化與細節化想象。2004年我進入上海藝術研究所工作,有幸師從中國服飾史專家周汛、高春明研究員進行服飾研究。面對卷帙浩繁的服飾資料,前輩先生的服飾著述,我有涉足新領域的驚喜,更多的卻是亟待補課的焦慮。

高春明先生注重田野調查,搜集原始資料的研究風格迅速裹扶着我步入這個領域。還記得在敦煌考察期間,幸蒙樊錦詩院長特批,我們甚至看到一些多年未開放的特級洞。這樣的考察不啻是一次壁畫版的服飾通史學習,使我受益終生;在內蒙古考古所庫房,我們親手翻檢血痕猶真.的元代辮線襖,親驗八百年前衣服的繫結方法。幾年間,高先生帶領我和其他同事走過了三十多個省市,考察了諸多寺廟、石窟、古墓,參觀了數十座博物館——甚至遠涉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塵封久遠的歷史遺蹟令人追思,陳列儼然的博物館讓人;冗迷。在我的認識里,中國服飾史不再僅僅是書本里的文字與圖片,更是曾經鮮活的生活印記。2006年到2008年,上海藝術研究所主辦了大型服飾展——「錦繡文章華服霓裳:中國服飾文化展」和「百年旗袍展」,這種大型展覽對我來說是全方位的鍛煉。[1]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搜狐網,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