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健康與保護研究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健康與保護研究組本團隊圍繞經濟林、用材林、竹等重要樹種病蟲害防控,闡明重大森林病蟲害形成機制與發展規律,建立森林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評估與防控技術體系,研發新型生物農藥。

一、負責人簡介

舒金平,男,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主要研究昆蟲行為學、昆蟲化學生態學、森林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昆蟲—寄主互作機制等方面。兼任浙江省昆蟲學會理事、浙江省林學會監事、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森林昆蟲分會理事、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2009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2012年被評為亞林所年度先進個人、2015年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年被評為首屆「浙江省林業科技標兵」、2016年榮獲梁希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7年被評為九三學社浙江省優秀社員、2019年榮獲梁希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9年被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各類項目6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4篇,其中SCI收錄5篇,EI收錄6篇,出版著作2部,獲獎省科技進步獎和梁希獎共3項,主持編制林業行業標準1項、參與地方標準編制3項,在竹林金針蟲、黃脊竹蝗及竹筍夜蛾等害蟲綜合治理技術研究方面有重要進展 。

二、團隊研究方向

該方向基於大數據的亞熱帶地區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術研究;基於組學及生態學的病/蟲—寄主植物互作機制的研究;以經濟林及珍貴林木隱蔽性害蟲為重點的可持續控害功能及實現途徑研究。

三、取得主要成績

1.亞熱帶地區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術研究—竹子

查明了中國竹子害蟲種類,明確了竹蟬、竹舟蛾等50餘種主要竹子害蟲的形態特徵、生活史、生物學[2]特性及發生規律,同時發掘了大量的可用於竹子害蟲防治的生物天敵資源;構建了中國竹子害蟲識別信息化平台。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中國竹子主要害蟲》、《Insect Pests of Bamboos in Asia》及《Pests and Diseases of Bamboos》等專著3部。「中國竹子主要害蟲的研究」、「一字竹筍象綜合防治技術」等成果先後獲得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2.亞熱帶地區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術研究—松、杉

明確了松梢螟、松毛蟲及杉木蝙蛾等關於松、杉害蟲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活史及種群動態規律;摸清了松實小卷蛾等21種馬尾松種子園種實害蟲的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揭示了松褐天牛等主要鑽蛀性害蟲的生物學特性及與松材線蟲擴散的關係。松、杉樹種害蟲研究累計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3.亞熱帶地區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術研究—經濟林

查獲油茶害蟲256種,病害16種,採集天敵49種;山核桃害蟲56種,病害32種,天敵16種;明確了90餘種主要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和發生規律。構建了亞熱帶主要經濟林(油茶、山核桃和香榧)重大病蟲害網絡信息與管理平台。油茶及山核桃病蟲害方面累計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得梁希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

4.亞熱帶地區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技術研究—快速鑑定技術

基於DNA-barcoding構建了竹林金針蟲、茶籽象、櫟實象、大竹象及山核桃黑斑病等難鑑定病蟲快速鑑定技術

5.專食性昆蟲遺傳分化及寄主適應機制研究—黃脊竹蝗

發現了首例咀嚼式口器昆蟲的趨泥行為,明確了黃脊竹蝗趨泥行為的性別策略,揭示了「黃脊竹蝗搜尋泥源是由『嗅覺+視覺』共同作用」;揭示了N素、水分及Na鹽驅動黃脊竹蝗趨泥的內在機制;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

6.專食性昆蟲遺傳分化及寄主適應機制研究—茶籽象

基於線粒體全基因組揭示了茶籽象及其姐妹群的遺傳分化規律及內在機制;基於COI等基因分析了竹林金針蟲、大竹象種群分化規律及內在機制;基於腸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茶籽象適應寄主次生代謝物的內在機制。發表相關論文4篇。

7.高風險林業病蟲專用生物農藥的研發與應用—生物菌劑

已篩選出了包括綠僵菌、白僵菌在內蟲生真菌23種/株及芽孢桿菌等真菌病害拮抗菌資源,部分菌種已研發出中試劑型;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

8.高風險林業病蟲專用生物農藥的研發與應用—引誘劑

成功研發了竹蝗、竹大象等多種害蟲成蟲誘殺劑,並成功應用於林業生產。

9.亞熱帶重大經濟林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研發與應用

成功研發了竹卵圓蝽、以竹林金針蟲為代表的筍期鑽蛀性害蟲、以茶籽象為代表的油茶害蟲及山核桃黑斑病等重大經濟林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累計建立各類防治示範林20000餘畝,培訓技術人員1500餘名;相關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梁希獎3項,發表論文20餘篇,制定標準3項。

四、成員組成

團隊現有成員5名,其中研究員2名:王浩傑、舒金平;副研究員1名:張亞波;助理研究員2名:張威、耿顯勝。

參考文獻

  1. 碩士生導師的選擇原則和相處建議 ,搜狐,2021-09-28
  2. 生物學的那些事兒,搜狐,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