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生態修復研究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生態修復研究組針對我國亞熱帶典型脆弱生態系統(水源區低效林、石漠化[1]、鹽鹼地、金屬礦區及污染地),深入開展脆弱生態系統的評價與修復規劃、生態系統退化過程及驅動機制、植被修復與管理技術研發及效益評價等等研究。

一、 負責人簡介

陳光才,男,環境科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態修復學科首席專家,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污染環境生態修復研究中心負責人,第一批全國林草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浙江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長期從事重金屬等元素在土壤-樹木-森林系統的傳輸過程及調控、金屬礦區及重度污染地土壤改良及植被重建、水庫小流域森林修復及生態功能提升研究,近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等重點任務及地方合作項目10餘項。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典型脆弱生態系統評價及修復規劃

通過退化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評價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生態服務能力,評估生態系統退化及受損程度;基於資源稟賦及主導功能,規劃退化生態系統修複方案,開展立地改良、植被結構優化、生態多功能性提升為核心的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及評價。

2.典型生態系統退化過程及驅動機制

識別典型生態系統退化主導因子及關鍵過程,揭示生源要素/污染物在土壤-植物-植被系統的傳輸過程和調節機制,解析植物群落結構和生態服務能力的關係,從個體-群體-區域尺度明晰典型生態系統退化的時空演變過程及驅動機制。

3.典型困難立地植被修復與管理

研發生物炭基、礦物基等困難立地土壤改良劑及土壤改良技術,優選適宜的鄉土植被恢復植物及可持續的生態修復群落構建模式,解析光、水、養資源高效利用與群落可持續的關係及植被管理技術,研創地下生態改善與植被耦合的困難立地生態修復技術體系。

三、取得主要成績

1.水源地低效林生態功能提升與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針對水源地低效人工林的生態服務功能提升問題,開展了長江經濟帶低效人工林結構特徵與生態服務能力提升研究,揭示了亞熱帶典型森林植被對大氣沉降污染物的淨化過程和特徵,闡明了坡地經濟林區水源地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發生規律,發明了林區養殖廢棄物生態處理技術,研創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水源地面源污染生態控制技術」成果,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等地推廣應用,有力支撐了區域水環境生態工程建設,獲得浙江省林學會科技興林一等獎。

2.金屬礦區及重度污染土地生態修復與安全利用技術

針對銅礦區、銻礦區、鎘重度污染立地修復難度大的挑戰,篩選出黃連木、納塔櫟、亮葉樺等多個高值化重金屬修復用樹種,建立了木本植物重金屬修復潛力綜合評價方法,揭示了水分、有機質[2]、生物質炭等對樹木重金屬積累的影響機制,研發了基於生物炭的重金屬重度污染地土壤改良劑和施用技術,提出了重金屬污染的分級修復及植物群落配置技術,提出了重度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模式,研製了行業和省級標準,在安徽銅陵、浙江杭州、湖南郴州等地建立試驗示範林。

3.濱海鹽鹼地景觀林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

針對浙江濱海鹽鹼地植被恢復及鄉村景觀提升問題,篩選出鹽鹼地植被恢復的植物材料8種,開發了耐鹽植物扦插育苗專利技術,研製了重度鹽鹼地土壤改良技術,提出了鹽鹼地生態修復林營建模式,分析了浙東平原鄉村人居林的植物多樣性及景觀特徵,提出了浙東生態防護型生態景觀林建設技術,發布地方標準《鄉村人居林營建技術規程》。

4.典型石漠化區高效植被恢復模式及構建技術

針對人工促進植被恢復存在的適宜造林樹種缺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恢復質量與效果不理想、可持續性差等問題,以我國西南石漠化問題突出的滇東、黔中、桂西3個典型石漠化區為研究區域,開展跨氣候帶與行政區劃的石漠化植被恢復特徵和人工促進植被恢復技術研究。探明了石漠化區域植被組成結構特徵及生境特點,構建了石漠化區適宜物種評價篩選指標體系並篩選出一批適宜滇東、黔中、桂西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復造林物種,提出了石漠化主要造林樹種輕基質容器苗培育技術,研發了微生境調控造林技術,提出了一批石漠化高效恢復樹種配置模式及其構建技術,獲得梁希林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四、人員組成

團隊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1人,其中研究員3名:陳光才、張建鋒、李生;副研究員4名:胡炳堂、王樹鳳、肖江、薛亮;助理研究4名:張涵丹、王佳、蓋旭、羅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