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木本油料研究發展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木本油料研究發展中心,是我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68號)和《國家林業局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加快木本油料[1]產業發展的號召,搶抓歷史發展機遇,適應國家科研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整合全所木本油料科研力量成立的以油橄欖、扁桃、榛子、核桃、山杏、文冠果、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植物為研究對象的專門科研機構。

中心負責人

主 任:張建國

常務副主任:許新橋

副 主 任:王貴禧、裴東、王雁、褚建民、于海燕

研究團隊

油橄欖、翅果油樹和沙棘研究團隊,牽頭人:張建國;

扁桃、山杏、文冠果、黃連木研究團隊,牽頭人:許新橋;

榛子研究團隊,牽頭人:王貴禧;

核桃研究團隊,牽頭人:裴東;

油用牡丹研究團隊,牽頭人:王雁。

相關資訊

樹木傳奇|油茶,木本油料之王

油茶在我國已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茶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生產和發展源遠流長。

油茶古論 源遠流長

油茶在我國的栽培、利用歷史悠久。先秦古書《山海經》里就載有:「員木,南方油食也」,「員木」即是油茶樹,可見我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據考證,油茶名稱在各種通志中都有不同的記載。除目前普遍叫油茶外,還有稱員木、木賈、茶、茶油樹、山茶、南山茶、探子和槮等別名。

宋代以後關於油茶栽培的記載比較系統豐富。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山茶花樹子贈李廷老》詩中有「南國有嘉樹,花若赤玉杯……舉武尚有礙,何地可以栽。」表達了有山茶樹籽無地可栽的感嘆。北宋年間,蘇頌所着的《圖經本草》中對油茶籽的性狀、產地和效用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南宋鄭樵所着的《通志》有「南方山土多植其木」的記載,這表明宋代油茶已發展到大量栽培的階段。

油茶,其種子的脂肪油稱為茶油[2],自古在我國隸屬「皇宮御膳」用油。漢高祖劉邦特賜予其「宮廷御膳」稱號,明代皇帝朱元璋將茶油封為「御膳用油」並賜封為「御膳奇果汁,益壽茶延年」,清代雍正皇帝有「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的稱讚。《天工開物》中有記「山茶油,油味甚美」。唐代着名詩人李商隱有油茶賦「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的詩句。

油茶文化 內涵豐富

油茶果熟花開,花果並存,俗稱「抱子懷胎」,堪稱自然界一大奇觀。油茶是民俗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交友、待客、婚嫁、壽宴、喪葬等當中都可見到油茶文化的身影。

由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傾力打造的大型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將油茶文化搬上舞台,引起轟動,榮獲廣西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廣西大型劇目展演「桂花金獎」,油茶成了文化交流的載體。

在湘桂黔地區,侗族有「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的習俗。在湖南,早年一些地方嫁女兒有送糧油的習慣,流傳着「一茶(油茶)二麻(麻油)」的說法,以示吃喝有餘。在福建,一些地方有給新娘頭髮抹茶油的習俗。司儀在給新娘抹茶油時會唱民謠:「茶油滑,茶油烏,今年來,今年生查埔。」查埔即男孩的意思,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油茶,是習俗,也是三餐必備。「吃油茶」在貴州的肇興、大矸等地已有百餘年歷史。每到新年時節,在貴州肇興還能聽到「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講禮」的說法。可見,人們生活的諸多環節都已深深烙上了油茶印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