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是經國家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批准成立的國家級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位於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金融港二路6號。1982年,湖北省氣象局在湖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基礎上增加成立武漢暴雨研究所。2002年,在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中,成為中國氣象局所屬的八個國家級專業氣象研究所之一,並正式命名為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

機構簡介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主要任務為瞄準暴雨防災減災的國家目標和氣象業務服務需求,開展中國暴雨的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重點是我國陸地暴雨,特別是江淮梅雨鋒暴雨和鋒前暖區暴雨,同時開展我國北方暴雨的比較研究。在多年的科技攻關中,逐步形成了中尺度暴雨機理研究、中尺度數值模式[1]研究、暴雨監測預警技術研究、水文氣象耦合的流域洪水預報技術研究四大優勢學科領域。

機構設置

下設暴雨監測預警研究室、暴雨機理研究室、暴雨數值預報研究室、暴雨應用研究室、暴雨情報室(《暴雨災害》編輯部)與綜合辦公室,並具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暴雨監測外場試驗基地、暴雨監測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華中區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等基礎條件。人員編制50人,截止至2014年8月固定科研人員53人,其中碩士33名、博士10名,正研高工9名,副研高工20名。

獲得成績

年間,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2項、行業專項3項,以及國家973項目專題2項、國家863項目專題3項,通過技術攻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較強應用價值的創新成果,開發的AREMS、MYNOS、LAPS、GPS/MET、流域水文氣象耦合等系統及其指導產品均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廣應用,承擔研發的華中區域中尺度數值模式成為華中區域氣象業務的重要支撐平台,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在長江中游地區建設的暴雨監測外場試驗基地已初具規模,依託基地內的業務觀測網與移動觀測網可對長江中游重要暴雨天氣系統的風場、水汽場、降水場、雲和降水粒子相態分布進行固定的實時綜合觀測,也可根據研究需要在不同區域開展移動聯合觀測,開發的監測與預報產品在氣象預報預警、突發事件應急保障和人工影響天氣現場指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目標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遵循「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致力營造促進科技創新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不斷深化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努力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國家級暴雨專業研究所和我國暴雨監測預警中心。

期刊雜誌

主辦氣象科技核心期刊[2]《暴雨災害》與內部電子期刊《暴雨研究動態》,並承擔每年我國《暴雨年鑑》的編撰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