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現代服飾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現代服飾文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國現代服飾文化

特點:漢族為主體

類型:服飾

作用:政治功能

中國現代服飾文化

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現代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概論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禦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複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侯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着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叄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之服裝史吧 。

幾乎從服飾出現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社會身份、生活習俗、審美情趣,以及種種文化觀念融入到了服飾中。服飾的面貌是社會歷史風貌最直觀最寫實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服飾的歷史也是一部生動的文明發展史。中國人習慣把日常生活概括為「衣食住行」,將服飾排在第一位,可見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不僅有豐富的考古資料記錄其服飾發展的歷史,在古代神話、史書、詩詞、小說以及戲曲中,與服飾有關的記載也隨處可見。在這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伴隨着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服飾的樣式和穿着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之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中國民族服飾,整體特點是色彩鮮明、工藝精美、重視細節裝飾,各民族服飾的風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無不體現在其民族服飾中。中國民間服飾深深植根於民間生活與民俗活動中,帶着濃郁的鄉土氣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傳至今的很多,比如農曆新年的紅絨頭花,端午節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贈的服飾信物,用天然植物編織的箬笠、蓑衣,還有手工製作的虎帽、虎鞋和豬鞋、貓鞋、屁股簾兒等等。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中國城市人的服裝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徵,而在廣闊的農村,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多姿多彩的服飾仍以鮮活的形象裝點着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與美麗的山水共同構成了當地特有的民俗景觀。 有利於發展和提升中國自己的服裝產業。現在的西裝是西方傳來的,知識產權都在西方手裡,中國自己只能做低檔的。如果發展自己的服裝,對中國自己的服裝產業無疑大有好處。

發展現代服裝應從傳統服飾中吸取靈感。無論是西裝還是阿拉伯長袍都是從其傳統服飾發展起來的,服飾當中蘊含着文化,我們應該從五千年的服飾中吸取靈感,在實用上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造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服飾。

國服概念根本

『國服』概念根本就是一次精神裸奔!什麼漢服、唐裝的,都是打着國學的招魂幡,根本沒有意義,也無從實現!」——這樣的言論恐怕一直以來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吧?

但我們堅決反對!對於國服所代表的精神層面,我還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不過可以借鑑某篇論文裡的這段話: 「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出現,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表徵,應該有自己中華民族的服飾。這種服飾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飾文化之優,又適合現代人需要的服飾,暫名之曰「國服」。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服飾文化,是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標誌和文化符號,通俗地講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的照牌;它是這個國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它深沉地蘊涵着這個國家、民族的心理、氣質、品格、神韻;它是這個國家、民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乃至宗教信仰的表現。

它給人們以國家的認同感、民族的認同感、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宗教的認同感(譬如佛教和尚和尼姑的服飾,道教道士有道士的服飾)。這種認同感是文化的親和力、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假如我們認同「西裝」為「正裝」,即為中華民族正統的服裝,那麼,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的服飾文化,慢慢地就會對西方文化產生一種親切感,而對中華民族自已的文化(包括服飾文化)產生一種疏離感。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氣質、品格、神韻就會喪失,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個性光彩、特殊魅力就會淡出淡化。」 就像很多西方人來中國購物的目標是絲綢、旗袍、瓷器,而不是西裝、鐘錶一樣,這些就是他們所認知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而我們自己卻在邊緣化、模糊化這些對外人來說很珍貴的東西。

請想一想,一旦這些代表符號被我們自己丟掉後,我們會變得比西方人還西方嗎?我們的民族魅力從何談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從何而來?以後談起中國,除了古代的四大發明還有什麼?現代中華民族憑什麼讓世界記住!難道我們要更加普及西裝,更快速的變成世界人嗎?如果同化難以避免,為什麼不讓世界被中國同化,而要讓西方同化中國呢?這代表了什麼?代表中國是弱者嗎?!無語了。

查找關於「國服」的信息,發現這個話題最近很多次被談論,其實是源於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入場服裝的設計——吉祥物有了,會徽有了,那麼我們穿什麼出現在奧運會的亮相台上,才算是體現中國精神呢?從這個意義上講,「奧運會上我們穿什麼」和「國服」之間確實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據說中國代表團的禮服由恆源祥負責製作國服絕不是空泛的,不着邊際的空談,它是實實在在的精神象徵

現代時裝與世界同步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現代概念的時裝與時裝文化進入到中國尋常百姓家。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一系列領導服飾潮流的西式時裝像連綿的風,悄然改變着古老的中國。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人們除了在裁縫店加工服裝外,已有條件購置成衣,服裝加工業也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而迅速地發展,市場上的服裝品種、花色也越來越豐富,購買者越來越信任品牌服裝所代表的品質和時尚品位。以幾次大的流行趨勢為例,不難看出中國人在着裝方面是如何融入世界潮流的。

喇叭褲,也叫喇叭口褲,是一種立襠短,臀部和大腿部剪裁緊瘦合體,而從膝蓋以下逐漸放開褲管,使之呈喇叭狀的一種長褲。這種褲型源於水手服,褲管加肥用以蓋住膠靴口,免得海水和沖洗甲板的水灌入靴子。喇叭褲最初是美國頹廢派服式,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末在世界範圍內流行。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正值喇叭褲在歐美國家的流行接近尾聲之際,中國的年輕人幾乎一夜之間就穿起了喇叭褲,並迅疾傳遍全國。與之相配的上裝則是收身的彈力上衣,呈現為A字形的着裝形象。與喇叭褲同時傳入中國的還有太陽鏡。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大城市就曾流行過戴「墨鏡」,以茶晶、墨晶料做片,鏡面小而滾圓,時髦人物趨之若鶩。20世紀70年代末,太陽鏡再度傳入中國時,流行的是「蛤蟆式」和「熊貓式」,鏡面很大,形狀類似蛤蟆或熊貓,時髦的戴法還包括將太陽鏡架在頭頂或別在胸前。許多青年人出於種崇洋心理,還特意保留鏡面上的商標,以顯示這是舶來品。從那以後,太陽鏡的式樣不斷翻新,國際上流行什麼樣的,中國人就會戴什麼樣的。

牛仔裝也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中國的,穿着者的隊伍不斷壯大,從時髦青年擴大到各階層和各年齡段。進入90年代後,不僅品種逐年發展到短裙、短褲、背心、夾克、帽子、挎包、背包等,顏色也不再限於藍色,還出現了水洗薄面料等新質料。80年代初流行蝙蝠衫,這是一種在兩袖張開時仿佛蝙蝠翅膀的樣式。蝙蝠衫領型多樣,袖與身為連片,下擺緊瘦。後來演變成蝙蝠式外套、蝙蝠式大衣和夾克等。有趣的是,這種款式在2004年的春夏流行趨勢中竟以「復古」的面貌重新出現。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裝的款式越來越多,流行周期越來越短,時裝的款式、面料不斷推陳出新。上衣有各種T恤衫、拼色夾克、花格襯衣、針織衫,而穿西裝扎領帶已開始成為鄭重場合的着裝,且為大多數「白領階層」所接受。下裝如直筒褲、彈力褲、蘿蔔褲、裙褲、七分褲、褲裙、百褶裙、八片裙、西服裙、旗袍裙、太陽裙等,也時時變化。60年代在西方誕生的「迷你裙」在80年代再度風行時,中國已與世界潮流同步而行了。20世紀90年代初,以往的套裝秩序被打亂了。過去出門只可穿在外衣里的毛衣,因為樣式普遍寬鬆,這時可以不罩外衣單穿堂而皇之地出入各種場合了。「內衣外穿」的着裝風格,經過兩三年的時間,已經見怪不怪。過去,外面如穿夾克,裡面的毛衣或T恤衫應該短於外衣,但是年輕人忽然發現,肥大的毛衣外很難再套上一件更大的外衣,就將小夾克套在長毛衣外。本來只能在夏日穿的短袖衫,也可以罩在長袖衫外。很快,服裝業開始推出成套的反常規套裝,如長衣長裙外加一件身短及腰的小坎肩,或是外衣袖明顯短於內衣袖。那段時間,巴黎時裝中出現了身穿太陽裙、腳蹬紗制長統黑涼鞋的形象。太陽裙過去只在海灘上穿,上半部瘦小,肩上只有兩條細帶;而作為時裝出現時,裙身肥大而且長及腳踝。幾乎與此同時,全球時裝趨勢先是流行縮手裝,即將衣袖加長,蓋過手背;後又興起露腰裝乃至露臍裝,上衣短小,腰間露出一截肌膚。這類時裝也在中國流行過,但款式沒有東鄰的日本開放大膽,日本流行的露臍裝甚至引發了「美臍熱」。而由露腰露臍引發的露膚裝,倒是在中國較為廣泛地流行開來,還有一種微妙的趨勢:將以往袒露的手、小腿等部位遮起來,將原來遮擋的如腰、臍等部位露出來。涼鞋發展為無後幫,且光腳穿,腳趾甲上塗色或粘彩花膠片,戴趾環。甚至連提包也採用全透明式,手錶將機械機芯完全顯露出來,以此張揚出現代人的開放思想。

也正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外的著名時裝品牌紛紛瞄準了中國的消費市場,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開設專賣店,中國本土的時裝品牌和時裝模特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而隨着1988年中國第一本引進國外版權的時裝雜誌的誕生,越來越多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入到傳播時尚的領域,世界最新的流行信息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傳到中國來,來自法國、意大利、英國、日本、韓國的時裝、髮式、彩妝潮流直接影響着中國的流行風,「時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着裝風格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和追逐。在世紀之交的幾年間,中國的時裝潮流順應國際趨勢,着裝風格趨向嚴謹,特別是白領階層女性格外注重職業女性風采,力求莊重大方。所謂「原始的野性」,如草帽不鑲邊、褲腳撕開線等,不再那麼受青睞;袒露風開始在一些階層、一些場合有所收斂,儘管超短裙依然流行,但為了在着裝上盡力去表現女性的優雅儀態,很多年輕姑娘穿上了長及足踝的長裙。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一些時尚青年崇尚西方社會中的反傳統意識,故意以荒誕裝飾為時髦,如仿效美國電影《最後的莫西干人》的髮型,兩側剃光,僅留中間一溜,染成彩色;穿「朋克裝」——西方社會繼嬉皮士以後,又一頹廢派青年裝,用髮膠粘發成獸角狀,黑皮夾克繡飾骷髏等;或將衣褲故意撕或燒出洞。於是,在衣服上開一個藝術化的「開窗」的做法,在1998年春夏之交時風行開來。這種孔可隨意在衣服的任何一個部位挖,孔的邊緣處理得非常精緻。由於它不同於以半透明質料製成的透明裝,因而被大家俗稱為「透視裝」。進而,整件衣服布滿均勻網眼的服裝出現了,這與巴黎時裝舞台上的「魚網裝」顯然是同步的。

前幾年,中國的大街小巷還流行過「泳裝潮」。這裡所說的泳裝,當然不是商店裡出售的用於水中運動的游泳衣,而是指姑娘們青睞的一種外行常服,因為短小性感得接近泳裝而得名。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女孩上穿一件吊帶露臍裝,下穿一件僅及大腿根的短裙或短褲,腳蹬一雙無後幫涼鞋,如果不是背着挎包,你大概會覺得是在海邊或游泳池旁,而不是在城市的大街上。

21世紀初,成年女性,包括少婦和大學生,仿佛要從服飾上尋回失去的童年似的,一下子熱衷上了童裝風格。頭上娃娃髮式,兩鬢的發梢向臉頰勾起,頭上還別着蝴蝶形或花卉形的粉紅色、檸檬黃色發卡;着裝忽而瘦小得可憐,忽而肥大得可愛;很多女孩子足蹬方口偏帶娃娃鞋,肩上背着鑲有小熊頭圖案的挎包;還有的大學生索性將奶嘴掛在胸前,一副長不大的樣子。2001年小兜肚一度盛行。戛納電影節頒獎儀式上,影星章子怡穿着特製的紅兜肚時裝,兩臂間披了一條長長的紅色披帛,看上去像是中國古代的仕女,引起時尚界的關注,此後,她又穿了一件不作任何修飾的菱形兜肚上裝出現在MTV頒獎盛典上,於是很快,在各種場合、各類媒體上,一些明星和時尚女性紛紛穿起了各式兜肚。

世紀之初,時尚潮流還有一個體現在鞋上的變化。2002年,原來那種憨憨的松糕鞋已經失寵,出現了鞋頭極尖、並向上翹起的樣式,就像查理·卓別林影片主角的鞋子,而且上面鑲綴着亮晶晶的飾物。而一年之後,市面上又在大賣各式仿效芭蕾舞鞋風格的圓頭鞋了。

20世紀末,國際時裝界青睞起東方風格來,東方的典雅與恬靜,東方的純樸與神秘,開始成為全球性的時尚元素。隨着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穿上華服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自豪的象徵。中國內地的女性自然而然地穿起了中式襖,很多男人也以一襲中式棉襖為時尚。如今的華服,並不完全是純正的中式襖褂,很多女式華服已經時裝化——上身是一件印花或艷色棉布鑲邊立領襖,下身配牛仔褲和一雙最新流行款式的皮鞋,即現代又復古。

2001年初,香港電影《花樣年華》在海內外上映,劇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燈光下,不斷變換着旗袍的顏色和款式(有二十幾種之多)時,人們看到了東方美人的古典氣質。劇中人穿着旗袍,美麗、優雅而略帶憂傷,許多人第一次發現中國傳統的服裝穿起來竟有如此的神韻。借着電影的魔力,旗袍熱再度升溫。也許沒有人會想到,在中國舉行的APEC會議——一次頗具影響的國際性區域合作的經濟和政治活動,掀起了新一輪華服熱。2001年秋天的上海,當與會各國首腦身穿藍緞、紅緞、綠緞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時,全世界都轟動了。國際媒體紛紛登載了元首們着華服的合影,並撰文作有關服裝評論。政治家們為華服做了一次最成功的廣告,與其說中式對襟襖迷人,不如說是布什、普京等身着華服所帶來的巨大效應,商場裡就有顧客對着服裝導購人員直言要買一件「普京穿的對襟襖」。而APEC引起華服熱,還有一個潛在的基礎就是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華服熱所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着日益重要的影響力。

服裝面料的不斷創新給中國人帶來了多變的服飾形象。隨着20世紀美麗新世界的開始,中國人可選擇的服裝面料由原來的絲綢、亞麻、棉布、動物毛皮增加到了針織、毛紡品和各種人工合成纖維,尼龍(Nylon)、滌綸(Polyester)、特麗靈(Terylene)、的確涼(Dacron)、萊卡(Lycra)等名詞先後進入現代漢語詞彙表。服裝質地的豐富大大滿足了服裝造型多變的需求,而對不同面料的偏好,似乎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視作某種生活態度的流露——環保主義者拒絕皮草和羊絨製品,休閒愛好者鍾情純綿質地,亞麻產品特有的飄逸感則被賦予了高貴神秘的意味,而絲綢則為富貴與傳統的形象代言。

20世紀業已證明是迄今最具時尚意識的世紀,高銷售量的服裝、配飾、化妝品市場與日益強大的傳媒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走近時裝、欣賞時裝、以時裝為美。時裝已構成了大眾理解並樂於投資的一種生活方式。而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建立起規模龐大、品類齊全的服裝加工體系,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為服裝加工大國。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中國服裝業正在從加工優勢轉向產品貿易和品牌經營,北京、上海、香港三個國際知名的大都市及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日益重要的成衣中心。[1]

參考文獻

  1. 淺談中國現代服飾中的傳統文化古建家園網,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