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的思維世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的思維世界

《中國的思維世界》為「溝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從觀念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傳統的思維特性。前半部分(1—6),在與日本進行比較的前提下,闡明中國的哲學概念如天、理、自然等等諸種觀念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後半部分(7—10)揭示中國理氣論以及天理觀的形成過程,進而,對於天人合一的中國特性,以及中國哲學中中國原理的獨特性進行考察,共收十篇文章。

基本內容

作者:(日)溝口雄三,(日)小島毅 主編,孫歌 等譯

ISBN:10位[7214043777] 13位[9787214043771]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定價:¥44.00 元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了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各篇所論涉及哲學、科技、政治、社會、禮儀等各個方面,內容極為豐富,論述極為精要,反映了日本漢學細緻縝密的特點,也體現了日本漢學家在世界格局中思考自身學術立場的一次嘗試。編者認為,迄今為止,歐美的價值體系被視為全球性的衡量標準,那些無法被其充分解釋的社會文化形態,很難擁有適合自身的表達方式與價值判斷體系。本書力求探討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價值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新的世界認識。這意味着在把歐美通行的中國學研究基準相對化的同時,也提示無法通過這些基準整體把握中國的歷史邏輯,從而使現代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問題化。

推薦

本書收錄了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各篇所論涉及哲學、科技、政治、社會、禮儀等各個方面,內容極為豐富,論述極為精要,反映了日本漢學細緻縝密的特點,也體現了日本漢學家在世界格局中思考自身學術立場的一次嘗試。編者認為,迄今為止,歐美的價值體系被視為全球性的衡量標準,那些無法被其充分解釋的社會文化形態,很難擁有適合自身的表達方式與價值判斷體系。本書力求探討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價值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新的世界認識。這意味着在把歐美通行的中國學研究基準相對化的同時,也提示無法通過這些基準整體把握中國的歷史邏輯,從而使現代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問題化。

作者簡介

溝口雄三 1932年生。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著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發展》、《作為方法的中國》等。

目錄

序言

上編 中國的思維世界

《中國的思維世界》題解(溝口雄三)

中國思想史中「自然」的誕生(池田知久)

中國古代的天人相關論——董仲舒的情況(池田知久)

中國科學與天文歷數學(池田知久)

術數學(池田知久)

力與公正——關於呂坤的全體生存構想(林文孝)

許誥與明清時期人性論的發展(馬淵昌也)

論天理觀的形成(溝口雄三)

秩序化的諸相——清初思想的地平線(伊東貴之)

宋代天譴論的政治理念(小島毅)

下編 禮治與政教

中國的皇權——《禮治和政教》導論(小島毅)

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渡邊信一郎)

皇帝祭祀的展開(金子修一)

中國皇帝和周邊諸國的秩序(金子修一)

唐長安城的禮儀空間——以皇帝禮儀的舞台為中心(妹尾達彥)

中國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視角——「中國史研討會『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與指導者』」主題報告(森正夫)

從「氣質變化論」到「禮教」——中國近世儒教社會「秩序」形成的視點(伊東貴之)

孔教與淫祠——清末廟產興學思想的一個側面(村田雄二郎)

近代中國的體制構想(佐藤慎一)

另一個「五四」(溝口雄三)

文摘

對全體而言,應該將利置於下的位置上,並進行合理地分配;同時,作為使利得以均分的機器,就要求勢的保持者——君主或作為他的機關的百官的存在。換言之,「利當在下」的同時,也就論證了「勢當在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個雖然不至於致命但也十分奇怪的論點。首先,假設君主百官不存在,即上下未分,並羅列出因此而產生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便總結出君主、百官的存在是必要的結論。而在假設問題的另一面,如果「豪強貪暴者」將利壟斷而形成勢,以用來奴役民眾,瓜分天子的權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天子的存在與否,是不能夠假設的。這個論述的前提必須是天子的理念,或者說以勢的保持和行使為內容的天子的權能,能夠被允許如此納入議論範圍。對於呂坤的論述方法,這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實際上問題在於,處於絕對上位的天子的存在,或者說絕對的上與下的區分這個前提,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假設君主、百官不存在,如果這個假設成為現實,那麼會出現怎樣的後果呢?呂坤認為,結局便是再也無法最終解決天下紛爭的狀態。豪強貪暴者壟斷並積累利的結果,使勢也掌握在他們手中,但是,他們對於群集起來的貧困無所依賴的民眾,並不擁有太強的優勢力量,所以很容易被顛覆。因此,君主、百官作為絕對上位被導入,並不是由於利的集中而形成的結果,而其中勢的一元化是必要條件。但是,呂坤在此藉助天的意志進行論證,他認為利必須均分,然後,天才立君,並使君與萬民形成絕對的上下關係。

但是,將上下的起源歸結為天意的解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的觀念,這使得此課題過於神秘化了。⑩而將勢利的形成關係說成是上下的起源,也同樣是神秘化的說明方法,倒是還有探討的可能。「得天下者,因天下之利而匹夫為天子」[2A]。

序言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於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着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於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覆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