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轉向內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轉向內在

《中國轉向內在》講述在兩宋之際的戰亂動盪中,政治凌駕於經濟、文化之上,專制皇權膨脹為絕對獨裁,一些傾向保守的知識分子轉向儒學,以道德重建為救亡圖存之道,這種保守主義思想終於被樹立為國家正統,這就是影響後世中國近千年之久的「理學」。

基本內容

書名:中國轉向內在

譯者:趙冬梅

出版時間:2002年1月

定價:12 元

ISBN:9787214031082

叢書: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作者:美 劉子健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頁數:197 頁

裝幀:平裝

副標題: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內容介紹

《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美)劉子健著,趙冬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北宋與南宋之間,中國文化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型,即從外向的漢唐文化轉向內向的宋明文化。對這個轉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詮釋,美國宋史研究學者劉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一書中,對轉型的諸多問題作了新的詮釋。首先,關於兩宋之際文化轉型的性質。美國早期漢學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國成為「近代初期」,其根據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市民文化繁榮、手工業發展、貿易發達、紙幣出現、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形同而實異,那些被描述為近代化的東西不僅沒有導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識形態——新儒家文化凝結為一種頑固的文化類型,成為後期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宋代以後的中國文化只是在舊的基礎上發生新變化,這本身又成為傳統的一部分。

其次,關於兩宋文化轉型的根據。作者對兩宋文化的轉型不滿足於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從歷史變化的層面尋找其根本原因。他認為,兩宋文化轉型的基本原因是專制權力的擴張與強化,而這種擴張和強化是通過君相關係的一系列變化來實現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專制往往通過被稱為股肱大臣的宰相團隊來實現,但是,這種情形在南宋高宗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領秦檜把另一位宰相趙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為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負責。這樣,君主的權力空前膨脹,體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約束。從此,知識分子意識到,政治必須從影響君主開始,其餘皆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對皇帝強調「格物」以「致知」,進而達到「正心」、「誠意」。既然君主絕對專制的局面已經形成,君主的道德觀念、思想意識就決定一切,在這種情形下,為了實現治國、平天下,就只有讓君主皈依儒家學說「內聖」的一面。這樣,中國的文化逐步轉向內向。

再次,關於兩宋文化轉型的影響。新儒學原本是少數知識分子掙扎和奮鬥的產物,它經歷了爭論、被宣布為異端、最終上升為國家正統思想意識的過程。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新儒家的勝利是一場得不償失的勝利。由於新儒家從「外王」轉向了「內聖」,造成了他們對現實的隔膜與生疏,「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成了他們的生存狀態與真實寫照。伴隨着這種變化,在宋以後,宗法、貞節、孝道等觀念大行其是,科舉時文占據了士人的精神生活,這些導致中國政治文化長期處於穩定與停滯狀態。也正因如此,起於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壓抑之下艱難地發展着,以致早期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都要上溯顧(炎武)、黃(宗羲)。

由於劉子健主要從歷史的角度詮釋兩宋文化的轉型,對發生這種轉型的內在文化理路較少顧及,宋代民族矛盾導致文化的巨大頓挫也是構成文化轉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國,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北宋被異族逐出中原、皇帝被異族所擄、割地輸銀的慘酷現實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發生巨大震撼,對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結果走向內向。

這點與該書結合起來看,對兩宋文化的轉型就會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劉子健認為不是專制政體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變社會的方式——個人的道德修養構成兩宋文化轉型的根本原因的觀點,改變了慣常的有關中國文化的敘事方式,其學術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本書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之一。 (王保頂)

作者簡介

劉子健(James T.C.Liu),生於1919年,已故。早年求學於燕京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長期活躍於美國東亞研究學界,研究範圍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論著的專書有《中國轉向內在》、《兩宋詩研究匯編》、《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傳統中國》和論文多篇。其中,《中國轉向內在》一書在美國漢學界影響甚巨。

3圖書目錄編輯 序言

導言

第一部分 從北宋到南宋

一、關注差異

線索與方法

資料與假設

二、宋代學術

文學

經學

史學

三、宋代儒學

思想與制度

不同派別的新傳統思想

第二部分 12世紀

四、道德保守主義

亡國之恥的震撼

變革之門的關閉

保守主義者的正統要求

五、專制政體與宰相們

走馬燈般的宰相(1127-1134)

宰相團隊(1135-1136及以後)

權相長期獨掌朝綱(1139-1156)

別有用場的前宰相(1161-1162)

六、個案研究:從輝煌到流放

誰有資格做榜樣?

初擢簽書樞密院事

宰相團隊和國家政策

道德保守主義者的政治風格

從巔峰到谷底

第三部分 新儒家成為正統:得不償失的勝利

七、道德掛帥的新儒家:從爭論、異端到正統

分析架構

道德先驗論者自命正統

思想的傳播與道德的結合

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

失算的「偽學」之禁

從危機到國家正統

餘論

注釋中所用簡稱

參考書目

叢書信息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共178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社會史》,《上海罷工》,《洪業》,《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人物、角色與心靈》 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