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棉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棉業
圖片來自dreamstime


中國棉業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不晚於公元9世紀。在9世紀,當時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裡被作為「花」來觀賞的[1]。《梁書·高昌傳》記載「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爲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爲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2]

中國的棉花工業化晚於美國南方、日本、印度或巴西。這倒不是因為中國缺乏棉花製造經驗、取得原料有困難、缺乏市場或資本,或是得不到現代製造技術。我們知道,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棉花製造複合體;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中國農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棉花種植者之一,幾乎所種的棉花全部在國內紡成紗、織成布。紡紗、織布是中國最重要的製造活動。中國棉花工業崛起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那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國家官僚相信中國需要扶植棉紡織工廠來抵擋外國壓力,因此用上雖然有限的國家力量提供這些事業策略性支持。和日本及其他地方一樣,政府出手援助有部分原因是受到愈來愈有組織、已經動員起來的城市經濟菁英的壓力。中國政府以出動強勢軍警部隊到工廠壓制工人集體行動,來協助壓低勞動成本。一九二○年代,上海棉紡織工廠東主得到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的支持,對他派人殺害數千名左傾工人默不作聲。但是政府還有其他方法起幫忙作用。它有時候賜予壟斷權力給某些事業來鼓勵資本家投資,有時候政府也提供某位作家所謂的「官僚資本」來方便資本家開辦工廠。省政府承諾降低稅負、提供其他支持,甚至給予貸款或提供機具。但是政府的財政手段和力量其實相當有限,尤其是一八九五年中日戰爭戰敗之後,中國要承擔極大的賠償。一直要到一九二○年代和一九三○年代,中國民族主義者號召抵制日貨;一九二九年後,中國恢復關稅自主權(一八四二年即失去),能夠祭出關稅壁壘手段,中國工業家才開始能夠有力的競爭。

和日本的情況不一樣,中國對棉紡織廠的投資很快就和國際投資結合,最後更被外資取代。外資會如此不尋常的深刻介入,是因為中國政府太弱了。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為中日甲午戰爭畫下句點,但也允許外資進入中國設立棉紡織廠。兩年後,第一家外資紡織廠開幕;到了一八九八年,上海已有四家外資紡織廠。許多工廠紛紛跟進。有些紡織廠是英資或德資,但絕大多數是日資。 最後日本棉花工業跨越東海、來到中國建立工資低廉的生產基地,這個情形就和德國人到波蘭設廠、新英格蘭業者到美國南方各州設廠,如出一轍。第一家日資紡織廠一九○二年在上海開幕,其勞動成本只及日本設廠的一半。日本工人在本國已日漸享有家長式的福利照應,日資工廠的中國工人可沒有這種福分。日資工廠成為中國境內棉花工業成長最迅速的一部分,到了一九二五年,中國將近半數棉紡能力由外資工廠控制,而外資工廠又以日資占壓倒性多數。

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3],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10萬匹[4],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明朝也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5],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儘管棉花工業化有如此理想的先決條件,機械化生產卻要到十九世紀末期才開始。以某種程度來講,中國傳統棉花製造業太有活力,反而害它更難工業化。和十九世紀之前的許多棉花地帶一樣,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農村農民為自用、或為鄰近市場生產棉花,沒有什麼壓力要另做規劃。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百分之四十五的農家可能都有織布經驗。可是,西方帝國主義者開始對中國條約口岸施加壓力,十九世紀下半葉進口棉紗棉布淹沒了中國。歐洲商人和歐洲政府(美國人也參與其中)壓迫中國政府開放市場,譬如「芝罘條約」(Chefoo convention),規定進一步開放沿海及長江等內河口岸市場,以及廢除釐金(內地稅)。有位西方商人一八七七年聲稱,「外國商人已經耐心地等了好久才達成這些目標。」「依他的意見,它們攸關……他對華生意的成功發展。」的確,進入市場是所有帝國主義列強清楚表達的政治目標。因此之故,棉紡織品進口到中國的數量大增,從一八八○年代到一九一○年代,棉紗增為二十四倍,棉布也加倍。到了一九一六年,美國商務部宣布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棉紗市場」,對美國商人當然也是如此。起先,進口到中國的棉紗和棉布絕大多數來自英國和美國。一九○○年以後,進口棉紡品絕大多數來自日本製造業者。

清朝末年,中國又陸續從美國引進了陸地棉良種,替代了品質不好、產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亞洲棉。 1950年代末,陸地棉成為主要品種,其次是長絨棉。長絨棉纖維較長,從前蘇聯引進,所以在新疆一些地區有一定產量。現在中國種植的全是各國陸地棉及其變種,也是世界第一大產棉國,其次是美國,第三是烏茲別克斯坦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目前已是100%覆膜種植棉花,但地膜成了新疆棉田「白色污染」的禍首。解決地膜「白色污染」迫在眉睫。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於是,在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我國棉區鄉村振興綠色發展與現代化戰略研究」支持下,喻樹迅及團隊選育出的新品種「中棉619 」,在南疆無膜覆蓋條件下生育期120天,霜前花率95% ,平均產量可達350公斤/畝。該品系還具有特早熟、耐鹽鹼、耐低溫的特性,可保障棉花在無膜覆蓋條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該團隊研發的「南疆無膜棉新品種培育及其配套技術」入選2019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技術,被同行專家評定為「解決棉田殘膜污染的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技術」「為徹底解決棉田殘膜污染創新了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技術途徑,關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等。


參考文獻

  1. 棉花的傳播. 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 2012-03-22 [2020-05-13]. 
  2. 見《梁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 高昌國
  3. 唐文基. [[[:Template:Google books]] 福建古代經濟史] 請檢查|url=值 (幫助).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253頁. ISBN 7533417003 (中文(簡體)‎). 
  4. 郭成康. [[[:Template:Google books]] 元明清史] 請檢查|url=值 (幫助). 五南圖書出版. 2002年: 68頁. ISBN 9571128694 (中文(簡體)‎). 
  5. 乃服第二·布衣條. 天工開物. 維基文庫 (中文). 凡棉布寸土皆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織機十室必有,不必具圖。 

6.《棉花帝國》一書,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著,林添貴譯,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