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韋偃牧放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韋偃牧放圖》是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是其摹古之作,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

全圖共畫1286匹馬和143人,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強盛,充分展現了原作者集群馬成勢的藝術能力。《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彌足珍貴。

中文名臨韋偃牧放圖作者李公麟創作年代北宋作品別名摹韋偃牧放圖畫作類型水墨畫

畫作內容

該畫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

畫中展現了皇家牧場的浩大場景:馬倌趕着擁擠的馬群在丘陵中魚貫出現,馬匹在平川上散開,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嬉戲、翻滾。全卷共描繪匹一千二百八十六匹,牧者一百三十四人,千姿萬態,有聚有散,有虛有實,構思非常巧妙,場面也極為壯闊。

卷首為起勢: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場環境中,開端幾個牧者驅趕着一大群馬匹如潮水般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此時諸馬剛從圈裡放出,興奮異常,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方,然後緊接着是一大批策馬的馬夫,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這是全卷的高潮。

中段:密密麻麻的馬群如潮水涌流一般,自右向左滾動,每匹單馬雖小,但一千多匹駿馬的動作、情態卻千變萬化,無一雷同,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狂歡奔跑;有的就地翻滾。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動作各異,或乘騎;或徒步;或揚鞭;或執韁;或倚休息;或趕馬過岡;或衣冠整肅;或赤足敞懷,身份、氣宇自有區別。馬匹不管是奔馳、跳躍、緩行、覓食、就飲、嬉戲,還是伏臥、滾塵、昂首、回顧、嘶鳴,皆各具生意,靈動自然,極富生活氣息。

後段:逐步轉入悠揚閒靜的尾聲,那些上千匹出馬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顯疲倦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臥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漸漸消失在壟壑溝坡里,星星點點,遠近錯落,時隱時現。全卷的氣勢由雄強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變成疏鬆流暢。

畫卷的右上角有作者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本幅、後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題,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鈐有北宋「宣和中秘」、明「萬曆之璽」、清「蕉林藏書畫印」等近40方印璽。

朱元璋題跋:「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統一天下……其間跨河越山,飛擒賊侯,摧堅敵,破雄陣,每思歷代創業之君,未嘗不賴馬之功……今天下定,豈不居安思危,思得多馬,牧於野郊,有益於後世子孫……」

乾隆題詩:「薄言駟者錦繡張,飲秣適性力乃強。筋理肉脹固無數,此中不少驟弭藏。但養其駿棄其駑,駑多駿鮮非良圖。兼容並包擇賢用,既有伯樂駿豈知。」

乾隆題跋:「向於卷中見明高帝墨跡,英氣颯颯,迸露豪楮,恍睹其儀表[2]。」  

創作背景

《臨韋偃牧放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牧放圖》,可惜今已不存。韋偃是唐代畫家韋鑒之子,長安人,他「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平原」,詩聖杜甫曾為韋偃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盛讚其所畫駿馬之妙。正因為如此,《牧放圖》才會在流傳到宋代時,引起宋朝皇帝的格外重視,後命李公麟臨摹一卷。

視頻

臨韋偃牧放圖 相關視頻

臨韋偃牧放圖
【東道藝術網】又見大唐——張有談韋偃《牧放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