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尼爾·伯萊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尼爾·伯萊因

丹尼爾·伯萊因 [Daniel Ellis Berlyne 1924.04.25-1976.11.02],英國心理學家。出生於英格蘭的索爾福德,逝於加拿大的多倫多。在劍橋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從 1962 年直到去世,他曾先後執教於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阿伯丁大學,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

個人履歷

伯萊因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體現在動機與喚醒、思維與心理美學,以及視覺藝術等領域。在他看來,涉及喚醒或非喚醒機制的結構包含血液中的一些物質如激素等,包含與大腦網狀組織相聯的感覺器官和感覺神經,飲食將刺激從大腦皮層傳遞到腦幹的神經纖維。在促使喚醒的諸多因素中,有神經系統的變化,例如睡眠和清醒這兩種狀態的變化,還有季節變化等。當處於較高的內驅力和情緒狀態時,如處於智力和肌肉的活動狀態時,方有可能產生喚醒。

他特別關注美感的喚醒他提出通過不同的刺激類型的特性,如新奇性、好奇心、複雜性、模糊性和費解性等,可以促使喚醒的產生。他還寫過有關喚醒潛力的文章,提出了刺激類型的強度,以及它們引起有機體戎備的程度,或抵消衝突刺激的程度等問題。

行業經歷

赫布(1972)和伯萊因(1971)通過大量觀察研究,提出了最佳喚醒(optimal arousal)理論,認為對喚醒的偏好水平是個體行為的一個決定因素。一般來說,個體偏好中等刺激水平,它導致最佳喚醒;而過低或過高的刺激水平都不為個體所喜好。每個個體都有着各自的最佳喚醒水平,低於這個水平時,個體尋找刺激;高於這個水平時,個體逃避刺激。

伯萊因認為審美愉悅是由以下兩種喚醒而得到的:一是「漸進性」喚醒。在這種喚醒中,情感可以達到適當的程度,即緊張的情緒獲得適度遞增;二是「亢奮性」喚醒。指情感超過可意識的程度而劇烈上升,然後在喚醒下時得到一種解除的愉快。

在對感覺經驗中的新奇性進行考察時,伯萊因發現隨着刺激的重複出現和時間的推移,表象間的新奇性呈逐漸下降的趨勢。他報道說,最大的新奇性莫過於一個新的刺激與剛被體驗過的刺激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區別這一疑問所起的作用。

在考察遊戲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時,他注意到由於它們都能立即對神經系統產生內在的影響,因此它們通常都能起到使人憐憫的作用。區別在於:遊戲是無意義和無結果的,而藝術則是受人尊敬,被看作是人類成就的東西。更進一步說,遊戲產生的愉悅是短暫的,而藝術產生的愉悅則是持久的。

主要著作

衝突、喚醒和好奇:1960

思維的結構和方向:1965

美學與心理生物學:1971[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