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景鄉

 

 

 

丹景鄉(已撤銷),原隸屬四川省簡陽市地處簡陽市河西龍泉山脈中段,東鄰武廟鄉、南連三岔、西接新民鄉、北與雙流縣的合江鎮眉山市的仁壽縣接壤。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簡陽市區41千米。 總面積36.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丹景鄉戶籍人口9609人。

民國設永盛場。1984年,公社改鄉。 截至2019年10月,丹景鄉轄8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新場街。 2019年12月,撤銷丹景鄉、新民鄉,設立丹景街道,以原丹景鄉和原新民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丹景街道的行政區域。

2011年,丹景鄉財政總收入698.51萬元,比上年增長11.94%。 截至2019年末,丹景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0個。

歷史沿革

民國設永盛場。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二區(草池)三岔鄉。

1952年,析柏樹鄉置永勝鄉。

1955年,永勝鄉併入。

1961年,鄉改公社。

1981年,更名丹景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017年4月1日,丹景鄉由四川省簡陽市劃歸成都高新區託管。

2019年12月,撤銷丹景鄉、新民鄉,設立丹景街道,以原丹景鄉和原新民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丹景街道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丹景鄉轄柏樹、平安、保安、全安、張家溝、辛家嘴、陳八、建國8個行政村。

截至2019年10月,丹景鄉轄8個行政村, [5] 鄉人民政府駐新場街。

地理環境

丹景鄉地處簡陽市河西龍泉山脈中段,東鄰武廟鄉、南連三岔、西接新民鄉、北與雙流縣的合江鎮眉山市的仁壽縣接壤。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簡陽市區41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9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42干米, 總面積36.6平方千米。 © 2021 Baidu - GS(2021)6026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丹景街道衛生院

丹景鄉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最高點位于丹景山峰;最低點位於鄉政府所在地新場,海拔500米。

丹景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26.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47.8毫米。

丹景鄉地處川東伏旱和川西洪澇較頻繁的中間地帶,一般情況旱澇交錯,旱重於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乾旱,洪澇發生,兼有秋綿雨、大風、冰雹、霜冰、寒潮等災害天氣。對鄉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1997年底至1998年初,天旱久不下雨,溪水斷流,莊稼無法種植。

自然資源

丹景鄉境內水資源貧乏,天然水資源總量為1620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504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16萬立方米。

丹景鄉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銅、鹽、磷礦粉、石灰石、岩石、黏土、鐵、石膏、硝。

2011年,丹景鄉有耕地面積6500畝。

人口

2011年末,丹景鄉轄區總人口942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57人,城鎮化率16.5%。總人口中,男性5465人,占58%;女性3958人,占42%;14歲以下1353人,占14.4%;15—64歲6219人,占66%;65歲以上1851人,占19.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9398人。2011年,丹景鄉人口出生率11.08‰,人口死亡率9.66‰,人口自然增長率1.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4人。

截至2019年末,丹景鄉戶籍人口9609人。

經濟

2011年,丹景鄉財政總收入698.51萬元,比上年增長11.94%。

截至2019年末,丹景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0個。

2011年,丹景鄉農業總產值3755萬元。2011年,生產糧食1589噸。

丹景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5萬頭,年末存欄8500頭;羊飼養量14280隻;家禽年飼養量10.2萬羽。

2011年末,丹景鄉有商業網點42個,職工96人。

2011年,丹景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20萬元,比上年增長8%。

社會事業

2011年末,丹景鄉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200餘人,專任教師10人;小學3所,在校生430餘人,專任教師2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80人,專任教師23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丹景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75.1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

2011年末,丹景鄉有線電視用戶1260戶,入戶率48.5%。

2011年末,丹景鄉有衛生院1個,中、西醫務人員8人。村衛生室8個,醫生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8%。

2011年,丹景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戶,人數35人,支出57120萬元,月人均136元;城市醫療救助1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6戶,人數657人,支出52.8萬元,月人均67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9.6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80張。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7.3萬元,比上年增長5%;基金支出合計77.3萬元,比上年增長5%。年末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0.32萬人,參保率33.96%。

2011年末,丹景鄉有郵政代辦所1處。

交通運輸

2011年,丹景鄉有三岔湖旅遊快速通道、環湖路和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途徑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碎石路。

歷史文化

丹景鄉因境內丹景山而得名。

風景名勝

丹景山位於簡陽丹景鄉和五龍鄉交界處,與雙流、仁壽兩縣接壤。海拔974米。在它鼎盛時期,寺院聯雲,古木參天,曾與青城山齊名。歷代有不少文人的名篇佳作詠嘆丹景奇觀。相傳三國時蜀皇帝劉禪幼時曾在此讀書。主要景觀有:五龍朝丹景、勸學庵和黃荊、勸學庵和黃荊、聯生古柏、千年銀杏、鹿仙池、丹景黃蛙、仙姬送子。

古代文人比之為「峨嵋佛光差可比」、「泰山日出如斯而」。在丹景山周圍有五條山嶺從不同的方向伸向主峰,清晨時分,山谷湧起濃霧,五條山嶺便只剩下一溜山脊,酷似五條蒼龍在茫茫雲海中向主峰奔騰游弋而來。

勸學庵乃劉禪讀書的地方,傳說劉禪生性頑劣,老師曾用黃荊條打他,他便背地裡咒罵黃荊絕種,從此丹景山自勸學庵以上都沒有黃荊了。

聯生古柏又名三聯樹、忠烈柏,在丹景山下有三根長在一起的參天古柏。

離勸學庵一箭之地有株半死不活的古銀杏,不知何年代已死,可又奇蹟般的在半腰表皮上重新長出新枝葉,新枝繞樹盤扎。

鹿仙池又名洗鹿池、鹿子凼。在丹景山主峰東側,寬約20平方米,一股清水自池壁石岩上湧出,四時不斷,而池水不減不溢。

勸學庵右側有一閻羅殿,殿後有一水池。池中有一種渾身金黃色的蛙。

丹景山脊上有座巨石聳立空中,高20餘丈,頂端宛如一婦女翹首北望,膝上坐着一個襁褓中的小孩。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