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什麼大多數海南人卻說福建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南方言分布圖

來自網絡的圖片

為什麼大多數海南人卻說福建話?2020年6月初,《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建設方案》正式出台。中國首個自貿港的建設,對于海南這個20世紀80年代才建省的「後浪」來說是相當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建省之前,海南曾經長期歸廣東省管轄。這一歷史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前後長達600餘年之久。[1]

海南在近千年的歷史中雖數次更名,但基本處在廣東的轄地範圍,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建省為止。有趣的是,廣東漫長而深遠的治理影響,並沒有讓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等當地盛行的方言成為海南主流,反倒是由閩南語(福建方言)發展而來的海南話,成為島內最廣泛使用的方言。

海南話的分布地帶涵蓋全島北部及東、南、西南部沿海一帶,900多萬的人口中有700餘萬作為常用語言,比例高達80%。除此之外,海南原生黎話、客家話、粵語系儋州話、南島語系回輝話等方言在海南也有不少受眾。

海南各地區方言分布圖,白色為閩語海南話,綠色為黎語,粉色為臨高話,灰藍色為粵語儋州話

從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來看,海南和廣東的聯繫無疑更加密切;而福建和海南恰好整整隔了一個廣東省。閩南(福建)語系海南話,是如何成為了海南受眾最廣的方言呢?

一、漂洋過海來落腳

黎族是海南當地的原住民。早在秦漢時期首批漢人到達海南時,就能夠尋覓到島上大量黎民的身影。他們被認為是古代百越族後裔的一個分支,以黎話作為交流的語言,一直傳承至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揮師南下,耗費數年時間將嶺南地區完全攻占,分別設立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當時的海南島恰好在象郡的範圍內。但由於地域偏僻,秦朝對海南還只是象徵性管轄。

秦朝滅亡後,嶺南地區對中原政權缺乏普遍認可,排斥的心態促進了南越國的誕生。剛開始的南越在西漢天子的威赫下,並不敢興風作浪;但隨着他們勢力的不斷擴張,管轄地區覆蓋越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與漢的關係也隨之交惡。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命大軍將南越國一舉殲滅,徹底將嶺南地區納入中央。在海南島地區設立珠崖、儋耳兩郡管轄十六個縣。由於治理需要,一些中原的官員和軍人也因此登陸海南。但總的來說,數量十分稀少,遠比不上原住民人口數。

西漢末年由於國力衰退出現過「棄郡事件」 但中央政府很快收復回來,並命名為朱崖洲

由於當時的王朝扼守於中原,且存在天然屏障,使得嶺南兩廣地區的開發力度有限;而濕熱的氣候,也是不少漢人望而卻步不願遷移到嶺南的重要原因。

兩廣被「冷落」,隔着瓊州海峽的海南島更是無暇顧及了,幾近零開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嶺南地區尤其是海南島,是被中央當作偏遠流放之地的不二之選。

東坡書院,記載了大文豪蘇軾曾經被貶謫至海南的光陰

地理位置上的荒僻,讓珠崖、儋耳兩郡長期疏於治理,人口也沒有大規模的增長,族群和語言依舊以黎民占優。隋唐時期,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管理,海南島增設瓊州、崖州、萬安等五州。

唐朝後期,安史之亂擾亂中原秩序,隨之地方割據勢力四起。一時間,包括北方、中原等在內的地區飽受戰爭之苦,民眾南遷成為一股無法阻擋的潮流。他們先是從中原分散到江浙等平原地帶;後來這股潮流又蔓延到臨海優勢明顯的福建。據統計,到南宋中葉,福建人口就達到驚人的160萬戶。而同期海南才剛剛突破萬戶大關。

宋朝福建戶口增長情況,幅度相當之大

顯然,福建是無法支撐人口暴漲所帶來的壓力的。丘陵和山地占比90%的情況,讓福建無法像鄰近的江浙等魚米之鄉一樣,完全供給起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口過剩所造成的困窘,與此帶來的是人均耕地被進一步壓縮。

可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中原及江浙一些地區漢人的到來,也給福建帶來了吳越等地區語言特色。再經過本地化的影響和變異,逐漸形成了古閩語,這便是後來閩南語的源頭。

福建主要山脈

人口和資源的不相匹配是新移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糧價攀升、偷竊成風等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擺脫落魄的生活狀況,成為當時普通大眾最急切的問題。恰巧兩宋時期泉州等地港口貿易的勃興,正提供了這麼一條謀生之路。

閩南人天生與海相伴、靠海而生。自港口對外貿易興起伊始,就有不少當地人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等地尋找商機;兩宋時期泉州港地位的確立更是吸引着不少人投身到遠洋貿易中。而此時,人口數量的飛速增長,一定程度上使得越來越多人萌生了外遷打拚的念頭。

宋朝後期,由於中央積貧積弱的現象沒有實質改善,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施壓,局部戰亂使得又一波難民來到福建。生存空間反覆被壓榨,形成的連鎖反應讓福建人外遷的浪潮此起彼伏、不可阻擋。

漢族歷代遷徙。唐黃巢之亂後,福建成重要人口遷入地;宋靖康之難後,福建人又向兩廣海南遷徙

由於當時的嶺南疏於開發且人地矛盾不劇烈,外遷的福建人基本向兩廣及海南島移動,這些是陸上移動的主要目的地;而在海上,還有不少人選擇遠航到南洋或登陸對岸的台灣。但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和距離遙遠,向南洋方向的人們不少還沒到達就因補給問題而暫時擱淺了,最後退而求其次落腳到海南島。

福建人的大量外遷,最顯著的影響就體現在方言上。包括潮汕話、雷州話及海南話,均是在古閩語的影響下逐漸演化而來的方言。除此之外,粵語、客家話等方言在局部地區均受到閩南特色的影響。

廣東、海南及台灣說閩南語或受其影響而形成的方言分布地

福建人的遷徙熱潮,極大影響了嶺南久遠的文化風貌。而海南島作為一個海島,之前與大陸相對割裂,因此接受到的改變毫無疑問要遠比其他地區多得多。與以往人口小規模的流入不同,宋朝以後海南人口表現出了幾何倍數的增加。

自宋遷徙熱潮開始,海南戶口數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趨勢,各軍表示海南次級行政單位

二、閩粵元素,影響深遠

雖說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漢人涉足海南島,但零星而不成規模的族群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加之中央不善治理,原住民和漢人的衝突時有發生。福建人最初到來的時候,島上的開化程度還是比較落後的。

隨着登陸的福建人與日俱增,他們在海南島上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人口數量可觀的族群,能夠與黎民匹敵甚至到後來占據絕對優勢。群落的壯大,讓他們日常使用的閩南語在島上的覆蓋範圍也隨之擴散。

由於中央政權長期作為大陸國家,缺乏開發海洋的經驗,對于海島治理偏向於一種就近原則。明朝時期,海南島的瓊州府被劃分到廣東行省轄區內。這樣的安排前後持續了六百年之久。

在成為廣東的一部分後,兩地也開始出現了密切的人員往來及流動,方言同樣是很好的例證。海南的一些地區方言,包括儋州話、疍家話、邁話等,均是屬於粵語系分支。它們隨着廣東移民來到海南,在本地化的影響下形成新的方言,即包容又創新。

但廣東的人地矛盾相對於福建來說並不突出,包括珠三角、粵東及粵西都仍存在廣闊的平坦地帶,這使得粵瓊兩地人口流動以海南的流出為主;而福建居民依舊保持着強烈的外遷需求。

相較福建,廣東地形條件要好得多,人地矛盾也相對緩和

明末清初年間,隨着鄭成功反清勢力的日益強大,清政府在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沿海,實行禁止漁民從事經濟活動的遷界令。這逼迫着當時大量以打漁為生的居民向周邊沿海移民,逃向管理較為寬鬆的海南島。

經歷了兩波福建移民潮的海南,在人口構成和社會風貌上形成了深遠影響。首先,源源不斷攀升的基數,加之第二、第三代的出生,讓祖籍為福建的「新海南人」漸成規模,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原住民黎族;其次,閩南語在移民過程中與當地特色交融,保留了和後來福建話大為不同的古閩語特色,自成一派蛻變為了海南話、粵西雷州話及粵東潮汕話。

閩粵兩地文化在海南的重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合力的結果。它們改變了長期以來海南與內陸疏於交流往來的尷尬境地,賦予了這座孤懸於南海的島嶼前所未有的成長資本。在歸屬廣東之前,海南島已經基本確立了福建後裔為主的人口構成,變化也就相對不大了。

三、勇立潮頭,再出發

清朝及民國年間,海南基本沿襲着明朝的行政區劃,在廣東省瓊州府的基礎上下轄2州11縣。雖然舊制不變,但也不乏出現一些新的聲音。

北伐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就有官員提出將海南進行獨立建省。但由於當時政局混亂、缺乏支持等原因,一直未能真正實現。1931年,國民政府將海南設立為特別行政區,但實際上仍受到廣東當局的領導

二戰時期,因為地處南海的戰略要塞,日本曾傾盡陸海軍力猛攻海南島。自1939年開始,海南島進入長達六年的日占時期。廣東與海南的緊密聯繫一度中斷。

1950年,國民黨軍隊敗退之後,海南島終於等來了全境解放。同年,成立海南行政區(大致等同於副省級地市級別),隸屬於廣東省。粵瓊之間的聯繫又再次密切起來。受制於瓊州海峽的隔閡,當時兩地往來依靠的是船運,到後來逐漸發展為輪渡及航空等。

在貨輪上分裝車廂,實現「跨海鐵路」的搭建,粵海鐵路的通車大大改善了海南與內地往來的便捷度

海南島解放初期正處於一窮二白的窘迫階段。為響應號召,當時不少知識青年來到這片淨土參與建設,其中粵籍青年數量名列前茅。他們的到來深化了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等方言在海南的影響;但由於繁衍了幾代的福建移民數量更勝,閩語系海南話早已成為島上受眾最多的方言。

經過漫長發展歷史,閩語海南話在本地出現不同分支,表明其有別於原閩南語的獨立性和差別性

隨着海南人口和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加之海權意識的興起及南海局勢的要求,隸屬於廣東的行政區的身份已無法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建省的呼聲和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1988年,海南行政區正式撤銷,海南省掛牌成立,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海南經濟特區。

曾經被視作蠻荒之地的海南島,在福建人大量遷入和開發之後,表現出了濃郁的「福建特色」。隨着自主建省、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等的建設,海南的本土元素也變得越來越常態而顯著。而自貿港建設被提上日程,更是賦予了海南新的機遇。[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