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宋朝續命百年的採石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采石之戰

來自網絡的圖片

為宋朝續命百年的採石大戰采石磯,原名牛渚磯,位於安徽省翠螺山西麓臨江處,怪石嶙峋,重岩疊嶂,著有"千古一秀"之美稱。就是這裡歷史上發生了一起足以改編歷史的戰役「採石大戰」,而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在采石磯反生的為南宋續命百年的「採石大戰」。[1]

虞允文,南宋初年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後,字彬甫,隆州仁壽縣人 ,宋高宗紹年間的的進士及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其姿貌雄偉,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閣,采石磯危局時挺身而出,隨後出將入相二十餘年 ,史稱其"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 。

而自岳飛入獄後,南宋主戰派人人自危,於是宋金之間的紹興議和也得以順利的完成,次年岳飛被殺,宋金之間的對峙局面正式形成。可是金國卻一直想着捲土重來,於是公元1161年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在平定了他因弒主而導致金國貴族不滿的事情後厲兵秣馬,決定舉兵南下,一舉消滅南宋朝廷,當時的完顏亮因為通過篡位當上了金國皇帝,意氣風發,認為此次必定大勝而歸,甚至還寫下了"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這樣豪情萬丈的詩句,可結局他卻是萬萬沒想到。

戰爭初期,金主完顏亮親率十七萬大軍抵達壽春,欲從壽春渡過淮河進攻南宋,而適時在擔任淮西防務的建康都統制王權膽小怯戰,根本不敢與金軍作戰,而淮、浙制置使劉錡又奉命退守長江,以至於金軍一路暢通無阻,順利的渡過了淮河。得知金軍渡過淮河後王權愈加的恐懼,而其手下的將領卻紛紛請戰,但王權卻詐稱奉旨守城,便獨自一人乘船逃跑,其部也隨之敗退於采石磯,其中統制官姚興力戰身亡。而完顏亮則在南宋北境長驅直入,在其進入和州後,搭營築寨,積極造船,準備十一月初渡江。由於王權的臨陣脫逃,導致宋軍不戰自潰,王權被南宋朝廷罷職,而彼時接替王權的抗金名將李顯忠還在路上,江防部隊無人指揮,一盤散沙,根本不足以抵抗金軍的攻勢。而如果長江天險不能抵擋住金軍的進攻步伐,那麼南宋都城將直接暴露在金軍的鐵騎下,此時南宋危在旦夕……

而適時南宋朝廷派擔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來犒賞慰問一下軍隊,但虞允文到來後發現了南宋軍隊因沒有主帥而導致一片混亂的情況,便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於是挺身而出,主動擔任江防指揮使,召集了旗下的將領商議禦敵之策。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利用宋軍先進的武器裝備對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可是金軍依靠龐大的軍隊數量,仍然擊潰了宋軍,可是宋軍在這樣絕境爆發出來了強大的戰鬥力,雖然損失慘重但還是守住了采石磯。而恰逢有宋軍敗兵百餘人自光州退至採石,虞允文心生一計,授敗兵以旗幟,令其從金軍山後轉出,作為疑兵。而金軍誤以為南宋的援軍趕到,於是便開始撤退。虞允文不給金軍反應的時機,連夜追擊,派遣戰船劫金軍戰船於楊林河口,水陸配合,大敗金軍,殲敵4000餘人,焚敵船三百餘艘。而完顏亮在采石磯渡江失敗後,則率軍退至揚州。虞允文料定金軍將改在瓜洲渡江,欲先占領京口,而後繼續南侵,便提前率軍到達京口。於此同時宋軍的其他部隊也陸續到達,總兵力達20萬人。但水軍力量薄弱,戰船並不充足,於是虞允文一面修造戰船,一面加強江防部署,積極備戰。金軍見宋軍早有準備,防守嚴密,權衡利弊後終末敢強行渡江。

而由於采石磯之戰的失敗,京口方面又不能強行渡江這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失敗,致使金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再次爆發。同年十一月底,金主完顏亮為部下所殺,金軍北撤,徹底失去了滅亡南宋的實力,而自此一戰後,虞允文也聞名天下。[2]

參考文獻